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GCN5活性缺失导致神经元凋亡及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u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性脑卒中之一,常为急性发病,典型的症状体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轻微头痛,腰痛等。多数患者于活动中起病,如剧烈活动,颅脑外伤或者饮酒等,也有部分患者是安静状态起病。SAH多由动脉瘤破裂引起,部分患者可因外伤、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SAH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在临床工作中对SAH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过去基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研究,认为SAH的治疗在于控制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然而据国外针对控制血管痉挛治疗后患者预后情况的统计,在出血后积极控制脑血管痉挛,对患者的预后并无明显的改善,多数患者仍遗留有认知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果不善人意。
  在2004年Kusaka提出了SAH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概念后,对SAH的早期脑损伤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EBI指的是在SAH出血发生后72小时内,脑血管痉挛发生前,脑组织出现的病灶。EBI的发生机制包括了出血的机械损伤、脑组织的分子水平改变、微循环障碍、皮层扩散障碍及神经元凋亡等多个病理生理改变。目前研究发现,在人和动物的SAH模型中,出血早期就能在大脑皮层、皮层下及海马等区域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针对EBI的神经元凋亡通路研究也发现了神经元凋亡的细胞水平表观遗传学改变。
  表观遗传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使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遗传,其包括了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主要依靠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两者数量和活性的平衡,是保持神经元正常活性的重要条件。组蛋白乙酰化酶转录辅激活酶5(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5,GCN5)是HATs家族的成员之一,其仅存于核内,与基因的转录调控密切相关。我们的早期研究发现,通过抑制剂或者小分子RNA干预使GCN5活性的缺失,可导致神经元凋亡的产生。
  由于神经元一旦发生凋亡后就是不可逆的损伤,目前在神经影像学方面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EBI病灶,应用较为的是广泛的是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这两种检查方式并不能给临床上确定EBI的发生区域带来直接客观的反映。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作为一种体外无创的技术,目前在临床上也逐渐普及。1H-MRS能够测量局部脑组织代谢物的含量和相对浓度,为EBI确定病灶带来新的思路。目前常用的检测指标有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nate, 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 Cho)、乳酸(lactic acid, Lac)及肌酸(creatine, Cr)等。NAA是目前的神经元特异性指标,其峰值和相对浓度的高低反应了神经元的活性或者缺失情况。Cho是胆碱复合物,MRS检测的Cho峰信号来源于细胞转换过程中游离的水溶性胆碱成分而非固定在细胞膜内的胆碱,包括了甘油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及磷酸胆碱的胆碱复合物,Cho峰值的高低反应了细胞膜的状态。Lac,是无氧代谢的产物,在正常脑组织中MRS基本上检测不到,Lac峰的出现常提示了无氧代谢的增强,反映了脑组织的缺氧状态。由于Cr在各种生理病理情况下其浓度均保持相对的恒定,常用来作为脑代谢物测量的内参。
  目的
  本课题以颅内动脉穿刺法(puncture of intracranial artery,PIC)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大鼠的饮食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检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及GCN5相关产物的变化情况,检测SAH后大鼠脑组织代谢物的改变,探讨大鼠SAH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和1H-MRS影像学表现。
  方法
  1.动物分组和SAH模型的建立
  1.1分组
  4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operatedgroup,n=8)、SAH模型组(subarachnoidhemorrhagegroup,SAHgroup,n=22)、溶剂对照组(vehiclegroup,n=6)及药物处理组(SAHAgroup,n=7)。
  1.2溶剂对照组及给药组在建模前24小时处理
  在SAH模型建立前24小时,通过立体定位仪及微量注射泵,组向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一定体积的溶剂和药物,溶剂对照组注射溶媒,药物对照组注射溶媒及药物。
  1.3SAH模型的建立
  在给药处理24小时后,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取仰卧位,颈部正中切口,在外科显微镜下操作,暴露大鼠的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远心端,从近心端开口刺入锐化的尼龙丝进入颈内动脉,感到阻力后继续进入2mm,回抽尼龙丝并结扎颈外动脉近心端,即可形成SAH模型。假手术组在感到阻力后不刺穿颈内动脉。
  2.大鼠的饮食及神经行为学评分
  观察SAH出血24小时后大鼠的进食情况,并对其神经功能行为学进行评分,观察SAH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SAHA的干预作用。
  3.出血及药物干预后大鼠脑皮层的神经病学观察
  3.1脑组织取材、冰冻切片及石蜡包埋和制片
  在SAH模型建立后24小时,从各组随机选取大鼠,假手术组4只,SAH组5只,vehicle组4只,SAHA组4只,麻醉后经心脏灌注固定,断头取脑,经梯度蔗糖脱水后冰冻切片或脱水透明、浸蜡包埋。
  3.2神经病理染色
  冰冻组织作冠状位连续切片(厚度20μm),使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各组大鼠皮层的GCN5相关蛋白,观察SAH出血后24小时大鼠脑蛋白表达情况及药物SAHA对大鼠出血后EBI的干预作用。
  石蜡组织作连续冠状位连续切片(厚度4μm),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及SAH组使用TUNNEL法检测,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大鼠脑的神经元凋亡情况。
  4.Westernblot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GCN5相关蛋白
  4.1脑组织取材及匀浆定量处理
  大鼠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灌注,断头取脑,选取前额叶组织,将脑组织置于预先放在冰上冷却的玻璃匀浆器中,加入适量组织蛋白裂解液(RIPA裂解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浓度后配平至统一浓度。
  4.2测定脑组织蛋白表达情况
  蛋白经处理后使用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目标蛋白,观察出血及药物干预后大鼠脑组织GCN5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5.1H-MRS检测大鼠脑组织代谢物
  SAH模型建立后24小时,选取假手术组(n=4)及SAH组(n=8只)大鼠,用水合氯醛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置于专用的大鼠脑组织线圈中,用Phillip3.0T磁共振扫描大鼠脑组织,获取T1WI、T2WI及MRS图像。
  6.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ImageJ图文分析系统对免疫荧光结果在获取图像分析平均光密度,对WesternBlot结果进行灰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大鼠进食情况及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
  1.1SAH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对比进食量减低;Vehicle组大鼠进食量与SAH组对比无明显差异;SAHA组大鼠进食量对比Vehicle组有所增加。
  1.2SAH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hicle组与SAH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A组大鼠进对比Vehicle组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大鼠神经病理学分析
  2.1苏木素-伊红染色中可观察到SAH组大鼠的额叶皮层存在神经元细胞核的形态学改变,假手术组未见明显改变区域。TUNNEL法检测凋亡的神经细胞可见SAH组大鼠存在神经元凋亡,假手术组大鼠无凋亡产生。
  2.2免疫荧光可见SAH组大鼠脑组织蛋白ActiveCaspase3、Bim及Egr-1表达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GCN5水平对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
  3.WesternBlot结果
  3.1SAH组大鼠脑组织蛋白中,Bim、Egr-1、E2F1、ActiveCaspase3的表达情况对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GCN5及Bcl-2对比假手术组表达降低。
  3.2SAHA组大鼠脑组织的Bim、Egr-1、E2F1及ActiveCaspase3表达比vehicle组降低,Bcl-2表达比vehicle组升高。
  4.1H-MRS检测大鼠脑组织代谢物相对浓度提示SAH组的NAA/Cr比值及NAA/Cho比值与假手术组对比有所降低,其中NAA/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A/Cho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比值SAH组比假手术组升高,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33ppm处,SAH组大鼠可见倒置双峰,而假手术组并未出现。T2WI序列可见SAH组大鼠有脑组织损伤区域,而假手术组在所有层面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1.SAH出血发生后24小时,大鼠的进食和神经功能行为学减弱,药物干预后大鼠的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与SAHA抑制了HDACs活性,使得EBI的神经元凋亡减少有关。
  2.SAH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可观察到神经元细胞核形态改变及明显的神经元凋亡区域,也就是说在出血后24小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EBI。
  3.在大鼠出血24小时后,GCN5蛋白的表达降低,同时其下游产物也有相对应的变化趋势;使用HDACs抑制剂SAHA干预后大鼠脑组织蛋白表达水平有所改善,即GCN5的活性缺失导致了神经元的凋亡。
  4.1H-MRS分析结果提示:①神经元发生了凋亡和细胞膜受损;②EBI后脑组织的有氧代谢受到抑制,无氧代谢增加,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③EBI发生但不局限于大脑皮层,基底节区等也可出现明显的损伤病灶。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气管狭窄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气管狭窄的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气管支气管结核和气管插管后/切开后狭窄等。近年来随着气管插管/切开的普及、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等因素,气道狭窄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3]。气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气管新生物、气管管径缩小、呼吸时气流阻力增大等。  气管狭窄评估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支气管镜、CT/MRI、肺功能检查等,肺功能检查具有无创、方便、价廉、可重复等
学位
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早期诊断肺癌尤为重要。而现在的诊断技术存在一定不足。2016年以来,二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研究者们可以大规模对人类肿瘤基因组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序,从而从基因层面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为肿瘤的诊治提供潜在的靶向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的靶点。我们在早期研究中发现LIM-only蛋白4(LMO4)是含有LIM结构域的转录因子的LIM-only(L
【研究背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HPAH)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慢性肺血管重塑是HPAH发病的主要环节,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肺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低氧不仅引起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目的  以新西兰兔股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静脉炎模型为研究目标,分别建立股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单纯股静脉结扎模型、单纯股静脉炎模型和假手术空白对照模型为对照,对比研究各组模型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全身血液中D-二聚体,炎症因子IL-6、IL-8、TNF-a含量及局部NF-k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红外热成像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股静脉血栓形成合并静脉炎的红外形成轨迹,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将30只
学位
第一部分VERION数字导航系统、角膜地形图仪、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和散光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  评价VERION数字导航系统、MODI角膜地形图仪和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  对31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平均年龄68.85±9.54岁)由同一名检查者分别用上述三种仪器进行角膜生物学测量,测量3次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对应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反应,临床上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特征。由于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其病死率仍然高达40%。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是救治ARDS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部分支持通气模式因具有保留膈肌功能等益处,在临床中的
背景:化学致癌物在人类职业和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与肺、肾及前列腺等多种器官肿瘤的发生有关。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表观遗传学改变在化学致癌物导致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6A(N6-methyladenosine)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重要的RNA表观遗传修饰,其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mRNA中,可能与RNA的转录、加工、转运、翻译、降解等多个过程相关。大量研究表明,m6ARNA甲基化通过调控RNA加工、代谢而参
学位
目的  观察高龄妊娠并发子痫前期对母儿的影响,并探讨高龄并发子痫前期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机制。  方法  1.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963例单胎的、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成高龄组及适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及母儿结局相关的临床指标。  2.Westernblotting法检测适龄组(N组)、高龄组(A组)、适
学位
研究背景和意义:  肝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肝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肝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严峻的形势给我国医疗带来极重的负担。手术切除,介入化疗栓塞、肝内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术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广范应用于临床,对于分子靶向药物的关注,也日渐增长。如果能找到肝癌发生和转移的新靶点,以作为新的药物治疗靶标,那么,这个新靶
学位
研究背景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被推荐应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以慢性气道炎症为基础,导致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及呼吸肌肉疲劳为基本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的机制包括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