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肝功能的修复和维持是严重肝病和肝癌患者治疗的关键,而蛋白合成功能是肝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其中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临床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来源是血液制品分离和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挤出式3D生物打印技术,采用明胶、海藻酸钠、HepaRG细胞悬液混合进行打印塑型,构建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并研究该类器官的蛋白合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功能的修复和维持是严重肝病和肝癌患者治疗的关键,而蛋白合成功能是肝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其中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临床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来源是血液制品分离和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挤出式3D生物打印技术,采用明胶、海藻酸钠、HepaRG细胞悬液混合进行打印塑型,构建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并研究该类器官的蛋白合成功能,探索利用生物打印体进行体外蛋白合成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的具体方法是采用具有人肝细胞干性的HepaRG细胞,使用明胶、海藻酸钠作为支架制作生物墨水,通过优化打印条件、细胞培养条件进行3D生物打印和培养,建立肝脏类器官模型,并与2D培养HepaRG细胞进行比较。在肝脏类器官模型的培养中,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随时间的变化,收取培养过程中的上清和打印体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定量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本实验对2D诱导分化前、2D诱导分化后、3D打印体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发现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并完成了相应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和蛋白质互作分析。同时,我们测定了 2D培养、3D培养体、3D打印体各组上清中总蛋白定量分析、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含量测定,发现3D打印体均高于2D培养。此外,我们还初步实验性测定了 3D打印体的凝血因子活性,并进行各组饥饿试验,为下一步进行蛋白组学分析提供了基础。结论:本课题构建了 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模型,并从转录组、上清蛋白定量分析和蛋白组学分析层面探究了该模型的蛋白合成功能。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类器官,针对性地了解肝脏类器官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功能,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广泛探索其它由肝脏类器官高表达的蛋白,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应用和临床转化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近年来,随着癌症防治意识的提高,乳腺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方式较全面,可显著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但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后期随访不及时,早期乳腺癌骨转移容易漏诊,一旦发生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并发生一系列骨相关不良事件(skeletal-rela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几十年显著上升,中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已高达11.2%,且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超重和肥胖。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占45.8%,同期我国的流调数据也显示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者占41%,肥胖者占24.3%,腹型肥胖者占45.4%。目前肥胖的治疗模式包括生活方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亚裔人种中发病率较高。目前解决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最好办法仍是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廓再造术,但该手术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肋软骨供区胸廓畸形,再造耳廓形态不理想等。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软骨移植开辟了新的道路,体外利用软骨细胞制造具有耳廓形态的软骨结构早已可以实现,但组织工程耳廓的力学强度、柔韧性和灵活性仍与天然耳廓存在较大差距。天然耳软骨的活动度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
研究背景:单纯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波动较大,常需多次注射。近期研究发现在自体颗粒脂肪中加入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最终的存活率与混入ADSCs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上调自噬有望在移植后早期的缺血乏氧状态下,提高ADSCs在面对应激刺激时的活性,同时改善其旁分泌功能,最终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上调自噬改善ADSCs活性的机制尚不
皮肤淋巴组织肿瘤是一组发生在皮肤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诊断具有挑战性。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受累是MF/S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对患者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十分必要。红皮病是以全身弥漫性发红为特征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复杂。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EMF/SS)常模仿多种炎症
研究背景: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外胚层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CCS的发病机制不明,自身免疫因素和黏膜屏障改变可能参与其中。本病治疗与监测策略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选择。本研究拟依托北京协和医院CCS患者队列,总结其基线特征,随访其生存状态、疾病控制及内镜下转归情况
第一部分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肿瘤风险认识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管理,妇产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然而,该领域目前的诊治现状未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妇产科医师在DSD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肿瘤风险的认识,为进一步规范DSD的管理、改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方
目的1.探索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PRCA)的临床特征、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及预后转归。2.探索西罗莫司对难治、复发和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aPRCA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转归。3.探索西罗莫司在红系造血和红系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初治a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及转归,评估aPRCA不同初始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
目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浸润性囊肿性胰腺肿瘤,根据肿瘤上皮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IPMNs异型性及恶性转化风险均很低,而高级别IPMNs不但异型性高,而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 IPMN患者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同组织区域的基因突变,探讨肿瘤进展的分子变异模式
目的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眶距增宽症患者头颅模型的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分析三维形态学特征,明确其畸形特点,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在眶距增宽矫正术中的系统性应用。3.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倒U形眶周截骨术在矫正眶距增宽症中的适应症和优势。4.分析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在眶距增宽矫正手术中的精准性,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充实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