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全蚀病是由子嚢菌亚门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它是一种典型的根部土传病害,在我国小麦产区发生较多,个别地区发生较重,极大的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植物根际的拮抗微生物来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河南省商丘市和河南省驻马店小麦田块取样并进行细菌的分离。共分离到细菌1051株,采用平板对峙的方法筛选到88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进一步复筛,最终确定9株拮抗作用较强且生长状况良好的细菌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对象。根据16SrDNA、gyrB基因序列,结合生理生化性状分析,对9株拮抗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 P155、P154、P16 和 P147 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97 和 P188 为 Pseudomonas putida,菌株 LY3为Lysobacter enzymogenes 菌株 B20为 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 S38 为 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抗生素合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只有菌株P147和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菌株P147还含吩嗪产生相关基因。其它抑菌物质检测结果表明:9株生防细菌都产生蛋白酶,都不产生纤维素酶;除菌株B20、LY3、S38及P147外,其余菌株都产生嗜铁素;除菌P97和P188外,其余菌株均产生小分子脂肽类物质。通过温室盆栽的方法初步测定了生防菌株的防病促生效果。9株生防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相对防效均在50%以上,菌株P154和P155的防效最好,相对防效分别达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处理的效果(相对防效为61.11%)。菌株P188和B20对小麦的促生作用最强,用这2株细菌处理的小麦株高分别增加12.55%和12.79%,植株鲜重分别增加37.04%和28.89%,植株干重分别增加75.01%和56.25%;菌株P154、P147、P155虽对小麦株高有促进作用,但对小麦根长却表现出抑制效果。为了解生防细菌的促生机制,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对9株生防细菌分泌IAA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都可以分泌IAA,但分泌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菌株P154和P147分泌的量最多,分别可达378μg/mL和327μg/mL,而菌株S38分泌的量最少,只有35μg/mL。另外,ACC脱氨酶阳性菌株筛选实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细菌均不能产生ACC脱氨酶。采用利福平抗药性标记的方法对P155、P147和S38三株生防细菌进行了根际定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株细菌在灭菌土中的定殖能力明显强于自然土,同时,在接有小麦全蚀菌的情况下,生防细菌的定殖效果显著增强;相比较而言,菌株S38在小麦根际的定殖能力较强,菌株P147次之,菌株P155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