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原理》(第五、第六节)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诸多原因,学术文本的英汉翻译常给译者们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术文本抽象、科学、晦涩的语言风格。而学术文本中对代词大量使用的热衷,正是使得学术语言表现出上述风格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使学术文本的语言清晰化,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其中使用的代词进行明晰化处理。国内的学者对此做过不少研究,大体一致认同了英译汉过程中代词明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重复、替换、改写等。但是,这些研究过于注重考查翻译的策略,而忽略了更加深层的问题,即代词指示追踪的认知和文本语篇的解读处理。这一点正是本篇报告,透过明晰化的视角,运用语言学及非语言学理论,深入探讨的关注所在。本报告是基于对修辞学中的学术经典著作《修辞的原理》的汉译实践上展开的。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仅挑选了书中的第五和第六节进行翻译,并作为研究的语料。在明晰化的视角下,译者对初译文本进行反思,进而修改,并且运用语言学和非语言学理论,重现了译者对其中某些代词指示的追踪和语篇的解读,得到以下一些结论。第一,从目标读者对目标文本的接受角度而言,学术文本中的代词确实需要明晰化。第二,对源文本中的代词的确认和识别对于正确理解整个语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译者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棘手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四种重要的类型,这四种类型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格外注意。第四,在对这些类型进行深入的探究后,译者意识到,在学术翻译的过程中,遵循基本的英语语法原则对于追踪代词、以及明晰语篇含义是行之有效的。最后一点,译者为了能够更彻底地理解源文本,需要寻根究底地考察每个代词的含义,但是有时单靠译者自身的力量也无法解开谜团,这时就需要寻求一些源文本的学者的专业帮助。
其他文献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亚型,是阻碍学生学习的最大绊脚石。小学三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转折点,是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学生的主要任务从认字转为阅读,阅读的主要方式从出声朗读转变为无声默读。本研究通过编制《小学生视知觉和语素意识干预训练方案》对小学三年级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视知觉干预和语素意识干预,考察训练方案能否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默读流畅性,进而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本
本报告总结了笔者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音乐教科书的一次实践。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份题材主要是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笔者个人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并且具备了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储备。其次是,在笔者过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大多都是翻译自国外教材,翻译的教材中不时有出现一些别扭或难以理解的译文。如果自己来翻译或许便能够找到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第三是,将目的论的观点付诸实践从而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翻译作为
肖邦晚期所作的钢琴作品《#F大调船歌》(op.60),凝聚了作曲家敏锐而细腻的创作思维和丰富的人生感悟,犹如一幅色彩斑驳的油画。其中,多重承载的创作立意为作品打下较为厚重的情感基调,多性取向的主题构思和异色层叠的织体造型构成了作品多元的主色与配色,而流光溢彩的演奏艺术则使得作品的音响五彩纷呈且又具体可感。本文试图从绘画的视角出发,对该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演奏特征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更进一步认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涉及企业家的相关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家对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指明了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培育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我国学术界中企业家人才政策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大部分停留在定性的比较研究和建议,少有关于企业家人才政策效果和创新激励的定量研究,更遑论探讨政策如何激发企业
“北邙山”在诗歌中出现自东汉梁鸿《五噫歌》始。北邙山最初只是洛阳北一观览胜地。汉末魏晋时期,北邙山因其绝佳的风水而成为帝王将相的陵墓聚集区。“北邙山”在诗歌作品中的含义逐渐由实际地理含义引申为墓葬之所,进而成为死亡的代名词。隋唐以后,“北邙山”因其蕴含的生死主题,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固化。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北邙山的名称、北邙山的文化内涵以及唐前诗歌中北邙山的含义演变。第二章分别对初、盛、
有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经验,儿童一般获得更多的理解和乐趣,都是基于有他人的陪伴互动,而父母的参与是孩子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孩子一生学习的起点。鉴于此,研究家庭的亲子阅读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国内,目前的亲子阅读研究多关注于幼儿早期阶段,小学阶段的研究关注度相较之下显得薄弱。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阶段的亲子阅
学习投入是衡量初中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资源的高度卷入。课堂公平感是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对教育过程或结果体验到的公正感受。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上体验到的公平感会影响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除传统的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质性和量化研究两个角度考察初中生课堂公平感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情绪智力在初中
语言是人类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类不仅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同时也借助语言让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和传承。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对于人类文明之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汉语成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几乎是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因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山”作为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自然存在物,不论是作为栖息场所或者是生产资料的来源地,自古以来就与我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步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社会对中职生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不少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再只是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现阶段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一方面期望得到周遭的理解,希望他人同自己敞开心扉,但由于自尊心作祟,导致自身内心想法不愿被他人所知晓,于是出现了在人际交往中不愿与人主动交流、回避与人沟通的现象。
本文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外汉语师范专业学生汉语语音课堂教学。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言语技能的基础,尤其是对海外汉语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语音面貌是合格汉语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初级阶段的汉语语音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范畴或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构成个体的多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