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母体可将生存环境信息及其复杂变化传递给后代,引起其后代表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后代对环境的适合度,称为跨代可塑性的适应性。自然状态下,通过无性繁殖产生遗传组成相同且具有潜在独立生存能力后代分株的植物称为克隆植物。目前,植物跨代可塑性研究主要集中于进行有性繁殖的非克隆植物,且重点关注种子数量、种子大小和种子质量等植物生长繁殖特性,缺乏跨代可塑性对植物后代个体形态和光合生理表现影响的相关研究。本文以匍匐茎克隆植物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Osbeck.)Merr)、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为研究对象,旨在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入侵种与其同属本地种的跨代可塑性是否有差异?(2)入侵种与其同属本地种相比,是否表现出更大的跨代可塑性?克隆植物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具有潜在独立生存能力后代个体—分株。首先选取采集自四川省成都市的大小相似的蟛蜞菊生根分株、南美蟛蜞菊生根分株各16株,对其中一半分株进行全光照处理(标记为G),另一半分株进行遮阴处理(50%的全光照,标记为Z),它们10周内产生的所有分株作为F0代;其次,从全光照处理下F0代中选取大小相似的生根分株分别进行全光照和遮阴(50%的全光照)处理,同样地从遮阴(50%的全光照)处理下F0代中选取大小相似的生根分株分别进行全光照和遮阴(50%的全光照)处理,它们10周内产生的所有分株作为F1代;实验处理组合包括:F0全光照+F1全光照(GG)、F0全光照+F1遮阴(GZ)、F0遮阴+F1全光照(ZG)、F0遮阴+F1遮阴(ZZ)。在本实验中,分别对本地种蟛蜞菊、入侵种南美蟛蜞菊的F0、F1代分株进行以下指标测定:总分株数、匍匐茎总长、总叶片数以及根、匍匐茎、叶片生物量及分配等生长表现;分株叶面积、比叶面积、匍匐茎节间长、比匍匐茎节间长等形态特征;叶片氮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表现。主要结果如下:本地种蟛蜞菊在F0代光照+F1遮阴(GZ)处理下和在F0代遮阴+F1代遮阴(ZZ)处理下的茎、叶、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叶面积、潜在最大净光合率无显著差异;相比于入侵种南美蟛蜞菊在F0代光照+F1遮阴(GZ)处理,在F0代遮阴+F1代遮阴(ZZ)处理下的茎、叶、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叶面积、潜在最大净光合率显著增加;相比本地种在F0代光照+F1遮阴(GZ)处理下,在F0代遮阴+F1代遮阴(ZZ)处理下的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相比于入侵种在F0代光照+F1遮阴(GZ)处理,在F0代遮阴+F1代遮阴(ZZ)处理下的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并且入侵种的增加幅度比本地种的大。本文采用不同光照处理,从形态特征和光合生理表现两个方面研究匍匐茎草本植物蟛蜞菊和南美蟛蜞菊的跨代可塑性。相比于F0代经历全光照处理的F1代分株,F0代的遮阴处理显著增强了F1代分株对光资源的捕获能力以及利用效率,入侵种与其同属本地种的跨代可塑性是有差异的。并且入侵种与其同属本地种相比,表现出更大的跨代可塑性,从而显著提高了遮阴或全光照环境下F1代分株的适合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克隆植物跨代可塑性的研究内容,而且推进了对于入侵植物与其跨代可塑性之间的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