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MCSs及我国南方天气尺度波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卫星资料,提取了643个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MCSs序列,对这些MCS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的MCSs不能移出青藏高原,而移出高原的系统存在向南和向东两个优势方向;青藏高原上存在东西两个MCSs高发中心,它们都位于33。N以南,西部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东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峡谷地带,且东部中心强于西部中心;MCSs的平均生命史长度为37.39 h;其强对流部分约占MCSs面积的22%;MCSs具有非对称发展的特性,其内部最大的CC发展的最快。MCSs的日变化显著,其生成时刻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MCSs的发展强度和所对应的降水强度在夜晚趋于加强,而白天趋于减弱;各类MCSs移出青藏高原后其云物理特性和对应的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影响各类MCSs的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当MCSs离开青藏高原后,总体上对流系统有发展加强的趋势,MCSs所造成的降水率也明显增强。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四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一+一+”,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利用1998-2003年共6年的TRMM3842降水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波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2~-0.12),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2~-012);0.20~0.29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绎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的北移所引起,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
其他文献
学位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测是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子众多,包括海温场(SST)、夏季风、大气环流场(西太副高)、积雪等。现在研究还发现,长江流域夏
2006年春季是自2000年以来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一年。本文利用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气候角度探讨了2006春季沙尘暴天气发生的动力、热力成因,结果表明:沙尘暴
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南亚地区大气热源和OLR的对流变化对东亚及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使用1979~2006年第二版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1979~1999年德国马
本论文利用观测资料研究了前期秋季不同海域海温信号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同时利用CMIP5大气环流耦合模式的输出数据,对影响东亚冬季气
本文应用1996~2005年的台风和降水实况资料对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采用NCEP AVN1°×1°资料,利用PSU/NCAR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对0307号台风
本文采用NCEP/NCAR 19582005年48年的相关资料,以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作为划分QBO位相的标准,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特征,平流层QBO与大气环流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初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动力学的特征分析,并着重对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中尺度重
空间投影是空间制图的数学基础,是卫星遥感制图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今后空间制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必将会推动空间测绘事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新闻宣传工作在重大活动多、社会矛盾多、自然灾害多、敏感事件多的复杂情况下,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巩固主阵地,为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