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青对沦陷区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独特地位的女性作家。在乱离的时代和动荡的沦陷区,苏青结合着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女性独到的眼光,书写着知识女性为人妻、为人母、步入职场的人生历程,极尽细致地描绘了知识女性在寻求个性解放,寻求经济自立,寻求性别独立的道路上所进行的斗争。苏青通过对上海沦陷区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不仅延续了“五四”女性解放的主题,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女性文化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展现出独特的意义,也对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女作家的日常世俗人生写作,欲望书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简要概述论文的研究缘由,梳理苏青作品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而正文部分则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关注的是苏青围绕知识女性生存状态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的缘由。苏青在作品中勇敢地表露知识女性的心声,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宁波地域文化的熏陶使她养成了明朗且直率的性格,毫不避讳地谈论女性话题;乱离的时代和动荡的局势,令她感受到知识女性生存的不易与艰辛;身为知识女性的独特人生经历,又让她自觉站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书写与她有着相似经历的知识女性人生。第二章主要阐述苏青是如何呈现知识女性的爱情婚姻生活。知识女性在情感需求迫使下误入了感情牢笼,迎接她们的是绝望而又无情的现实。苏青通过描绘知识女性走进“新旧合璧”的婚姻,面对难以实现的幸福憧憬、无法排遣的性苦闷,表现知识女性尽管爱而不得,却又始终无法逃离“爱的牢笼”,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女性所摆脱不了的情感困境,也体现出苏青对婚恋问题的深刻思考。第三章重点分析苏青是如何描述知识女性在乱世中生儿育女的现状。知识女性从母性本体的失落到母性情结回归,再到对母性出路进行深层次探索。苏青通过对沦陷区知识女性生儿育女图景的真实刻画,透露着母性对生存的无奈与妥协,不仅打破了理想的“母性神话”幻影,将母性从虚无的神坛拉回世俗人生,而且为母性摆脱男权的枷锁指明了道路,使得母性的光环再一次得到升华。第四章集中探讨苏青是如何展现知识女性步入职场时所面临的困境。苏青结合个人经历,书写知识女性在社会上谋职的艰辛、生存的不易,再到知识女性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以弱自处”,从而思考知识女性如何自我救赎,实现真正的解放。作为女性,身为文人,苏青对职业女性的书写,再次阐释了在充斥父权文化的社会空间里,“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知识女性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不仅要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权,还应注重男女两性之间“差异性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对自我的束缚。第五章具体分析苏青及其作品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苏青勾勒了上海沦陷区知识女性日常生活的图景,关注知识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女性解放的出路。本章通过与“五四”女性作家的比较,凸显出苏青独特的女性视角;并分析了苏青的创作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女作家的日常世俗人生写作、欲望书写所产生的影响。结语部分将总结全文。苏青作为“乱世里的盛世佳人”,她努力地谋求生活并见证了知识女性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状况。苏青以上海沦陷区知识女性的代言人的身份,通过作品勇敢地表露女性的心声,具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独立性、深度思维的启发。俗话说:“学习始于思索,思索源于疑问,疑问源于提问。”可见,提问是思维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固化地问,学生统一标准的回答,常常让课堂教学走向无效。因此,设计课堂有效提问,助力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正>数字时代,现代传播技术变得多样化,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资源,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消亡困境,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议题。数字化传播技术拓展和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伴随5G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和AI技术等的普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路径呈现出更多
期刊
<正>一般研究中西文学比较,包括中西奇幻文学、幻想文学、科幻文学的研究与比较,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比较,一般都是从理论入手。理论是必要的,但理论必须有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作为基础,有社会分析和文化分析作为支撑,这样才可靠、可信。奇幻文学一般是指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带着猎奇性想象的文学,主要形式是神话和传奇,后来的仙异文学、神鬼文学、奇侠文学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种奇幻文学与科幻文学一样,以幻想作为
期刊
<正>近来,网络媒体上拿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与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对比,网友们发出类似于“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的困惑和不解。确实,东京奥运会闭幕会上的表演,其所展示的现实与幻象、鬼魅妖怪与现代文明、当代时尚与远古的往昔……特别是那高高漂浮的似笑非笑的巨大面具,让人们感到疑惑,甚至表示“无法欣赏”。如此盛大的国际的场合,以这样的方式“露脸”并导致这样的观感,确实遗憾。作为对
期刊
伴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的税收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基础行业之一,也是我国纳税大户。在新的税收政策下做出合理的纳税筹划,减轻企业负担是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就税收模式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从如何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展开论述,相信可以对企业有所帮助。
<正>引言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法语texte)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使用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文本”概念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8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文本”概念的中国之旅,“一方面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推动了国内对新理论的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
期刊
<正>时间:2022年7月20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培文书院主持人:高秀芹与谈人:洪子诚、孟繁华、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发现·另一个谢冕高秀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这是一个“秘密”的会议,我们没有让谢冕老师参加。主要是希望大家能放开谈,哪怕检讨和批评。
期刊
<正>文学是一种交互性而非单向性的活动,所以文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创作,还要关注文学接受。然而,文学接受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视程度目前还有所欠缺,具体体现在文学接受相关的理论的薄弱和实证的缺席。在理论方面,较少有学者对如何构建文学地理学中的接受理论体系进行针对性探讨,比如杨义主张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梅新林强调的“三个还原”、邹建军概括的文学地理学关键词都对作者和文本维度的理论做出了重要建树,但较少有
期刊
重视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载体,促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系统设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统筹,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机
<正>我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思敬你好!谢谢你把路也的诗介绍给我,使我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你转来的《路也的诗》、路也《短诗精选60首》、路也长诗《兰花草——谒胡适墓》《老城赋》和《木渎镇》等,我都读了。开始只是想随便看看,一看,被吸引了,觉得好,所以一下子认真起来,放不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