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水平井弯管段段塞流流动机理及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存在于各种油气生产井筒内。由于不同地形的复杂构造,几乎所有水平井都存在弯曲段,而弯曲段相比直管段的特殊结构会引起一定的流型变化和流动参数变化。在油气井中常常出现各种流动型态,其中最不稳定的就是段塞流,也是运移规律最为复杂的一种流型。它的存在会影响井下生产泵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油气的产量,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提高泵的效率和油气井产量,得到水平井筒内段塞流的流动机理并探索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直观的研究弯管段段塞流动特性,设计建立了弯管段气液两相流动可视化实验平台。进行了不同曲率半径、入流角度、气液流量条件下的两相流动实验,测量了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数据和持液率数据,观察记录了流动型态的转换,给出了不同条件下弯管中段塞流的转换界限图版;分析压力和持液率曲线特性得到段塞频率参数,并定义无因次段塞长度φD=Ls/D,得到φD的区间分布特征变化。发现随着曲率半径增加,压力和持液率波动逐渐变小,段塞频率逐渐降低,φD逐渐增大;随着流入角度增加,段塞频率逐渐降低,φD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气液流速比增加,段塞频率逐渐增大,压力和持液率波动也明显增大;低气液流速比条件下,无因次段塞长度φD曲线的斜率较大,而高气液流速比条件下,φD曲线斜率开始变小。本文建立了弯管段中的气液两相的动态模型。该模型以N-S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气相和液相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并补充了模型的封闭条件。利用弯管的结构特点,通过将二维直角坐标转变为极坐标,来减少计算的时间和复杂性。将段塞瞬态模型所计算的全管段压力剖面、弯管段压力和持液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进行压力和持液率幅值误差分析、波动曲线时间误差分析以及选取段塞频率、弯管压力极值、持液率极值作为特征参数进行加权误差分析,发现实验测量值与计算结果误差均在20%以内,在可接受范围。最后利用模型模拟实际条件下的水平井中段塞流动实例。我们分析了不同曲率半径、入流角度、气液流速比和完井方式对于实际水平井筒内段塞流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曲率半径增加,流动不稳定性减弱;随着入流角、气液流速比增大,流动不稳定性增强;完井方式中,小级数分段完井和中心管完井对流动不稳定性影响很小,大级数分段完井则能减弱段塞流动不稳定性;并模拟采用井口节流和井下节流方法研究节流方法对段塞不稳定性的控制效果,发现随着阀门开度的减小,井筒内持液率和压力波动幅度下降,段塞流动不稳定性减弱,但是会导致井筒内的回压升高,不利于生产。
其他文献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复杂,压裂后弹性开发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缺少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为对象,开展了储层物性与渗流特征、吞吐渗吸采油机理、压裂渗流规律及合理能量补充方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基于压汞、X衍射、薄片及敏感性评价等实验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两套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均主要来自亚微米级以上孔喉,且存在中等偏强的水
在低温宽温域呈现高超弹应力(强度)的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背景,例如,登月车或火星探测器要求形状记忆合金在-190℃–+60℃范围内服役。然而,现有形状记忆合金难以满足此需求。本文通过调控设计成分,采用熔炼、锻造、拔丝及退火(传统冶金方法)制备了多种低温宽温域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组织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获得了在低温宽温域呈现高超弹应力的N
低渗透致密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属于低渗致密储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低,气水关系复杂等原因,储层和含气性评价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与手段,对西湖凹陷A、B、C三个井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白云凹陷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凹陷周缘的斜坡上。本论文分析了白云凹陷周缘斜坡的地质特征、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和油气运移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斜坡的油气输导-汇聚模式,并厘清了白云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基于斜坡的结构和构造等特征,白云凹陷周缘的斜坡可分为差异沉降型斜坡和断裂型斜坡两种类型,差异沉降型斜坡的结构比较简单,不发育边界大断裂,呈继承式发育,是洼陷和低隆起的差异沉降形成的,
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充分利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实验测试等多种地质研究手段,将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给出了研究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有机质丰度特征显示,研究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属于优质烃源岩范畴。为了明确研究区有机质丰度分布情况,根据测井伽马曲线(GR)与有机
震旦纪-寒武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一段特殊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很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例如古大陆的裂解、重组,全球大氧化事件,生物大爆发,古海洋氧化等。连续稳定分布的震旦系-早寒武世地层在扬子地台广泛分布,为这一特殊时期有机质生物来源、古海洋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保障。位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钻井揭示了厚度巨大的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泥页岩沉积,而震旦系陡山沱组则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周围的
我国川东南地区埋深超过3500m的深层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储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随着埋深的增加,页岩基质脆性特征减弱,三向地应力增大,水力裂缝遭遇近井地带天然裂缝时易被捕获,难以沟通远井地带的天然裂缝,导致最终形成的水力裂缝形态简单,控制体积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深层页岩储层力学性质表征以及水力裂缝扩展行为模拟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深层页岩储层压裂改造形成复杂水力裂缝形态提供理论支
低渗透油藏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孔喉狭小,采用常规水驱开发时存在渗流阻力大、注水开发见效慢等问题。而CO2流动性强,在原油中有良好的溶解度,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小,更易进入低渗储层。CO2注入过程中油气界面变化和传质过程复杂,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低渗油藏CO2-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微观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将CO2-原油体系高温高压溶胀实验、界面张力实验以及岩心驱替实验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层埋藏深度通常大于4500 m,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中天然裂缝发育,有效裂缝的分布对油气富集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及有效性,建立深层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可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准南冲断带深层侏罗系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依据地表露头观
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