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研究(1960--2018)--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历时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尔·波兹曼曾经从媒介形态学的角度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电视媒介的娱乐本质使其不适合展示带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因此它所主导的文明形态完全不同于印刷媒介所主导的文明形态。这一论断似乎将书籍和电视放置在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境地,但仅就中国电视节目的历史和现状而言,不断涌现的读书节目似乎在以实践的方式回应着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有基于此,本文将从媒介形态分析的立场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历时考察,来分析电视媒介是如何发挥自身的形态优势来对书籍内容进行加工和再现的?电视媒介倾向于选取什么类型的书籍作为节目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电视对书籍媒介呈现使用的电视语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些媒体实践的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传承文明、普及文化等)?又受到了哪些结构性因素(如传媒体制、社会环境等)的制约和影响?在读书节目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哪些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和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这些历史镜鉴能为读书节目未来的创新提供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以上这些就是本文希望探讨的系列问题。
  为此,本文以媒介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作为论述根基与脉络,采用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发展阶段,将电视读书节目划分为“早期探索、从兴盛到式微、从衰落到复兴”三个时期,并分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读书节目进行分析和阐释,全文各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说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案例选取的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书籍和电视”。主要从媒介形态学的角度对书籍和电视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梳理,并以尼尔·波兹曼关于电视“娱乐至死”的观点破题,首先从两者媒介形态上的差异来提出“电视上能否读书?”的理论假设,进而为下文从中国读书节目实践史的角度来回应这一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章昙花一现: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初步探索(1960-1996)”。主要通过对1960年至1996年间代表性电视读书节目进行诞生背景、主题内容和存在形态等向度的解读,以从媒介形态学的视角来评估读书节目所进行的早期尝试之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从兴盛到式微: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曲折发展(1996-2004)”。梳理1996年至2004年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发展概况,并以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个案《读书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对《读书时间》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将它与同一时期其它读书节目做对比,并通过《读书时间》从创办到停播的遭遇折射当时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性命运。
  “第四章从衰落到复兴: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再度归来(2004-2018)”。对2004年至2018年间代表性的读书栏目(如《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朗读者》《一本好书》等)展开类型学意义的形态分析,并对这一阶段电视读书节目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总结。
  “结语”。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未来电视读书节目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
其他文献
大数据技术为大数据时代传媒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建设传媒数据库是传媒机构发挥数据优势的有效途径,将有利于传媒业务的革新和传媒产业链的拓展。突发事件数据库作为传媒数据库的子数据库之一,在传媒实践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绪论部分阐述了传媒亟需建设数据库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传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传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现状、突发事件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其它领域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现状。
学位
中国近代报业是伴随着外来入侵而产生的。晚清民初时期在华外报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传教刊物到中文商业报刊的趋势。这些报纸在宣传上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如在报道上对中国进行政治打击、经济掠夺、文化入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报刊话语主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经常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为其助威呐喊,谋取在华利益。同时期的中国文人、绅商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从最初的对近代报纸的“不屑一顾”,到开始重视报
学位
作为我国综艺市场的新兴节目类型,偶像养成类综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自2015年起,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开始萌芽与发展,并获社会高度关注,但学界对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创新性地将偶像养成类综艺置于传播仪式观视阈进行系统化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深层认知偶像养成类综艺的仪式化传播;审视人们参与综艺仪式传播的方式;考察综艺仪式中社群内部如何实现意义共享,并对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
20世纪初,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将日常生活比喻成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面对不同观众时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网络世界成为了和现实生活同样重要的交往空间。博客、QQ空间、微博、微信……人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上精心装扮,努力呈现着理想中的自我。  本文选择拥有2.5亿日活用户的抖音为研究对象,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将人们在抖音上的表现视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移动互联
城市形象是大众对城市的整体印象、综合感知和完整评价,而大众对城市的评价与感知不仅依赖于城市的物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媒介的形塑。城市形象的定义范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延展到更广阔的层面,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理环境,还包含了各种媒介平台上所建构的城市形象。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大众对网络平台的表达方式与使用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文字、图片、语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表达需求。短
学位
在反思传播学的过程中,本文把目光投向了芝加哥学派。在传播学学科自身发展面临困境、传播环境的剧变以及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语境下,中国的传播研究迫切的需要新的思想源泉。而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与交往的思考能给当代传播学注入新的活力。  交往,在杜威那里,首先是把人从动物世界中解救出来的钥匙。思想、语言、意义由此形成。这种交往,是一种共同参与式的交往,它要求交往双方要以想象的方式理解对方,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目的。
学位
作为好莱坞影像大师,大卫·芬奇的每部电影都堪称经典。对于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视角,尤其是男性气质的塑造,这是大卫·芬奇电影的重要主题。本文以大卫·芬奇电影的男性气质为研究对象,以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从电影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黑色风格中男性气质的影像特征与文本内涵,并在场域理论下对男性气质生产的权力关系进行反思。论文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概括男性气质是大卫·芬奇电影的重
学位
在当下中国娱乐行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创造受粉丝喜爱的明星人设成为经纪公司获得利益的一种捷径。明星可以通过“卖人设”的方式迅速得到关注并收获大量粉丝。明星“人设构建”与“人设崩塌”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较少被解读,本文针对近几年明星人设屡屡坍塌的现状,分析明星人设树立的原因与特征,从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角度,了解粉丝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并分析粉丝从明星人设的树立到坍塌之后态度的转变和获得快感的方式,
学位
基层农技员是新农业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与组织实施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有着重要影响。农技员同时具备意见领袖特征,是农村意见领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媒体背景下,农技员意见领袖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并以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普通农民。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影响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技员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重视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原本在乡村地区得以存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变革和思想转变的冲击下,却显得日渐式微。在湖北大冶的乡村地区,唱“太公戏”一直都比较盛行。楚剧表演和乡村祭祀仪式、宗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太公戏”成为了大冶乡村社会一类重要的文化仪典形式。  论文聚焦大冶乡村地区的“太公戏”及其衍生的戏台文化,以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为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