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地表汇流模型与雨水管网模型的城市内涝特征研究--以合肥市某小流域为例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86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多数城市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对经济和安全打击较大。分析城市内涝,主要是自然气候、地面地形、下垫面条件以及排水设施等原因造成,并且内涝风险差异明显。合肥市降雨发生频繁,局部城区往往出现积水内涝。目前,单一对该城市内涝因素和防涝规划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城市内涝研究亟需拓宽技术手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MIKE21快速评估模型和MIKE URBAN雨水管网模型分析了某小流域的积水分布、汇流过程和排水能力,两种模型的耦合实现了内涝特征的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以排水管网能力概化的MIKE21快速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遭遇不同重现期的暴雨情景下,小流域的积水分布相似,研究区积水以0-0.4m为主,四种模型的易涝区分布一致。
  (2)建筑物修建前后小流域汇流过程及水文径流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的修建改变了地表汇流,建筑物修建前,平均径流长度为104.24m,水流流向趋向稳定,各区域流量分布均衡,积水分布比较集中;而建筑物修建后,平均径流长度为86.47m,水流方向比较混乱,水流稳定性较差,积水分布较分散。
  (3)小流域现状MIKE Urban管网排水能力表明:排水能力未达到2a标准的管道占全部管段的69.29%,排水能力在2a~5a的管道占全部管段的25.02%,而排水能力超过5a标准的仅占5.69%,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布置的大直径主管。整体评估分析,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现状排水能力较差。
  (4)构建的耦合内涝模型验证分析表明:在10a重现期暴雨下,小流域内涝风险以中度积涝为主,即积水深度为15~60cm且积水历时30~60min的区域;耦合模型的6个易涝区与快速评估模型结果及历史易涝区域匹配,且历史积水水深与耦合模型接近,定性表明了MIKE Flood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其他文献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支持。植被承担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部分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任务,其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同时也在调节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青藏高原面积广阔,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各种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敏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多种因素和分析方法讨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预测
影像分割是对影像进行对象分析前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近年来随着遥感影像分辨率的增加,影响分割精度的因素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采集范围较小且步骤单一的传统算法逐渐出现分割线偏移以及欠分割等问题。针对以往分割算法出现的缺陷,对分割过程做出以下改进。利用高斯滤波器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减小噪声点的影响。通过构建梯度-颜色空间融合模型对像素点进行聚类生成超像素,增加对影像中信息量的采集。采用监测合并
加权总体最小二乘法(weighted total least squares,WTLS)是估计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未知参数的一种理论相对严密的方法,其参数估计精度较高,然而获得高精度参数估值的代价是复杂的计算和较低的计算效率,这一弊端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尤其明显。为简化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算法、提升计算效率,本文针对EIV模型中系数矩阵呈现出的结构性特征,通过矩阵分块和最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于是,快速、准确地评估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客观地了解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的主要生态问题,对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18年间的四期遥感影像,采用基于遥感技术的多要素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南昌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演变特征展开评价分析,并协同相关的统计调查数
煤炭是我国居民炊事采暖的主要燃料,其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因此关于民用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在大气环境中演变规律的研究较为重要。本文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民用燃煤排放的颗粒物,将燃煤排放的颗粒物置于环境模拟老化实验舱中反应,通过调节舱内的湿度和污染气体浓度,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观测反应前后粒子形态特征和
遥感具有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热环境的能力,在探究地表热环境变化具有诸多优势,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探测到大范围连续的近地表热场变化,为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针对国内对于区域长时序地震热异常的分析研究的缺乏,本文探究了新疆地区地震活动与长时序热异常数据的关联性;为准确判定热异常是否与地震相关,改进一种热异常与地震相关性的判定条件,探究基于夜间多时相数据的热异常与地震相关性。本研究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
  论文选取新疆地区2014—2018年主要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地震活跃区域内地震活
峰峰矿区是我国主要产煤区之一,曾发生过多次底板突水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不利的影响。随着浅部资源逐渐开采殆尽,目前所投入生产的矿井都已转入或即将转入深部开采。面对深部复杂环境,一旦发生底板突水事故,往往伴随着能量大、机理不清以及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特点,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各类底板突水事故中研究表明,底板突水主要由于底板破坏降低了有效隔水层厚度,增大了底板含水层的入侵能力。因此,对煤层开采
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紧缺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近期研究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煤中伴生有丰富的关键元素,燃烧后富集于煤灰中,使得煤灰有可能成为关键金属的新型替代资源。本文选取富含多种关键金属的重庆电厂中煤样及其燃烧产物进行研究,利用ICP-MS、XRD、XRF、SEM-EDS、TG-DSC和逐级化学提取等技术方法,研究煤及煤灰关键元素的富集程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探讨关键元素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
富惰质煤作为地质信息的载体,不仅记录了聚煤时期的气候条件、成煤植物和沼泽类型等,还用于指示自然地质事件。本课题选取东胜煤田东部张家梁矿区侏罗纪延安组2号煤为代表,对采集的侏罗纪延安组煤样分别进行显微煤岩组分分析、有机元素测定、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实验,对该研究区域的成煤母质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泥炭沼泽类型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机元素整体呈碳多氢贫的特征;与各类别煤的碳含量相比
八里河流域位于淮河支流—沙颍河下游,面积约480km2,农业高度集约化,种植业和粉条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淀粉废水回灌成为其重要污染源。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构成流域内重要污染形式,导致局部地表水环境急剧恶化,不仅使沙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可能对居民生活饮用浅层地下水水质构成一定威胁。
  为了调查八里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环境现状,研究影响水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依据。为此,本论文选取我国农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沙颍河下游的八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