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88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产出的碳排放量。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首先从总体特征和脱钩关系角度对我国1990—2013年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与GDP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2)1997—1998年我国碳排放与GDP处于“绝对脱钩”状态,2003—2004年处于“未脱钩”状态,其他年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次,采用IPCC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结果表明:(3)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4)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5)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数目呈下降趋势。然后,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1997-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城市化率﹑外资利用水平﹑开放程度﹑二产比重﹑能源结构﹑GDP等数据,建立动态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广义矩估计(GMM)估计各变量的系数,分析它们的对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6)碳排放强度的滞后项对当前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正影响,其系数为0.4782,这说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7)城镇化率、外资利用率、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有正影响,它们的系数分别为0.0681、0.1656、0.1576和0.4219;(8)二产比重和GDP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影响,系数分别为-0.1159和-0.2395。最后,根据自组织理论中的哈肯模型建立碳排放与GDP的演化模型,对碳排放与GDP进行预测,结果表明:(9)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18%;(10)2015—2020年我国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为3.17%,同时GDP年均增长6.44%,我国碳排放与GDP处于“相对脱钩”状态。通过构建势函数来模拟碳排放与GDP系统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序参量和控制参数,结果表明:(11)碳排放是序参量,它主导着GDP和碳排放强度的发展变化以及系统的演化过程;控制参数的变化也会引起势函数的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调整与演化。
其他文献
随着铅冶炼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废水污染问题愈加突出,甚至开始制约冶炼行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针对这类含重金属种类多、酸性较强的废水,如何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
本文研究区为新疆若羌-且末地区绿洲带,面积为0.98×104 km2。若羌-且末地区人类活动以农业活动为主。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地增加,地下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表水水量的不足
废铅酸电池铅膏的脱硫转化是实现铅回收的重点和难点。湿法脱硫工艺着重于绿色节能,符合了当代工业发展需求,而相应的杂质金属需要除去,高品质的再生铅才能满足工业生产。此
第一条为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特区范围内促进电子商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与改革,构建了本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实践证明,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调动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2年11月-2013年2月手术患者92例,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对92例静脉留置针患者采用前臂掌侧静脉穿刺留置,穿刺方法进行改进,网
随着人们对金属冶炼和矿山开采的逐渐加强,大量含铊废水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危及人类健康。铊离子如果不加处理排入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使铊通过食物链转移到
将一只由线圈与电容元件共同组成的无源线圈放置于探测线圈与待测电解质溶液组成的测量系统中,借助无源线圈与两者之间的电磁感应耦合,可在谐振频率点附近提高测量系统的探测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中央财政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公正性、有效性的基础,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前提,涉及现场采样、分析检测等硬件要求,也受到资料收集、评价方法选择等的制约。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