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脉冲飞秒激光在金属铜表面诱导新型微纳结构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利用飞秒激光在金属和半导体等材料表面诱导形成周期性微纳结构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它已在机械、电子、光学、能源、化学催化和生物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在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中飞秒激光均是采用单脉冲扫描照射方式,获得的表面结构也多为一维亚波长甚至纳米量级的周期性条纹图案。然而,如何利用双脉冲飞秒激光与材料作用过程中的相互瞬态关联特性来探索制备新型多级微纳结构,对于深入探索表面微纳结构的物理机制和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应用时间延时和不同偏振态的双脉冲飞秒激光在金属铜上诱导产生了周期性亚波长条纹和纳米颗粒规整分布相结合的新型表面结构。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研究了条纹表面和沟槽内周期性分布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随激光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形成物理机制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主要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  1.实验确定了金属铜表面产生这种周期性纳米颗粒所需的“窗口”工作条件,发现了线偏光时间延后圆偏光照射时形成的效果更好;  2.研究发现了周期性纳米颗粒的形成与金属晶向几乎无关,但颗粒的直径、空间周期和条纹占空比等随着入射光功率和两束光之间的时间延迟发生变化。  3.基于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在理论上认为纳米颗粒的产生与金属受热熔化过程中瞬态液膜产生及其瑞利不稳定性有关,并根据该解释成功预测了双束线偏光作用的实验结果。  总之,本论文首次实验发现了双脉冲飞秒激光作用下金属表面形成亚波长条纹及其表面覆盖有周期性纳米颗粒分布的多级微纳结构,获得了制备大面积纳米颗粒周期分布的较优实验条件,为材料表面新型微纳结构制备及其未来相关器件设计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深刻认识飞秒激光与金属作用的瞬态物理特性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我国沿海的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都处在软土地区。在这些城市,修建包括地下铁道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疑对缓解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和扩大城市可利用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本论文以光纤光栅和光纤拉曼效应两种光纤传感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面向油气管线健康监测、电力柜温度监测、光缆识别三种工程应用设计相应的光纤传感系统。主要内容有: 
当前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正蓬勃发展,高速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在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破土而出。高速铁路客运枢纽集疏运系统实现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枢纽
自1880年光声效应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光学激发、声学检测的独特优势,基于光声效应的测量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光声多普勒技术在微流体速度测量方面显示了重要应用前景,是本文研
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保护电网设备免受外界影响,还能够传输设备运行信息.新型智能继电保护装置在线监测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所以其能够快速发现其中存在的故障,并
随机码在数值仿真、保密通信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在电缆线断点检测、扩频通信、雷达测试等技术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在电缆线断点检测中作为随机信号,利用相
有限带宽通信信道的失真和畸变引起的码间干扰(ISI,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和信道间干扰(ICI,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是影响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有效的信道
期刊
全光纤速度干涉系统(Fiber Velocity Interferometer System for Any Reflector:FVISAR)是一种以光纤为框架、非接触测量任意漫反射面速度的干涉仪。在工程测量中,特别是在研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以及近年来国内外重特大隧道事故频发,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问题需要特别重视。由于隧道环境的独特性,隧道内发生事故往往会引起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