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行为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因具有成本低、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能等优点,成为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之一,然而较差的力学与耐磨性能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石墨烯具有高的强度、杨氏模量和导电、导热率以及良好的自润滑性能,是一种理想的纳米增强材料。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可在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提升其润滑耐磨性能。但石墨烯有高的表面能,与金属铜的界面润湿性差两者不发生反应、容易发生团聚,从而导致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提升有限甚至劣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石墨烯-铜界面设计思路,通过石墨烯表面金属纳米粒子锚定改性及铜-石墨烯-钼原位形成碳化物提高石墨烯与铜的界面结合强度。利用水热法在石墨烯纳米片(GNPs)表面负载与铜具有良好相容性的纳米银颗粒,以降低其表面能,改善石墨烯与铜界面的同时减少石墨烯之间的堆叠与团聚并研究了纳米Ag改性对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为全面考察Ag的作用,简化制备工艺,在石墨烯/铜基体中设计添加银元素,考究银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摩擦学性能影响,进一步采用能够与石墨烯形成碳化物的Mo元素,在改善石墨烯-铜界面的同时达到载荷传递强化与细晶强化的效果。深入研究了钼-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力学及摩擦学性能,并探索基体合金化对Cu-Mo-GNPs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制及润滑磨损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在石墨烯纳米片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Ag@GNPs)并制备出Ag@GNPs/Cu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银纳米颗粒牢固结合在石墨烯纳米片表面,相比于GNPs,Ag@GNPs均匀的分散于铜基体中,并形成Cu-Ag-GNPs强界面,明显改善GNPs与Cu之间的结合状态。添加0.5wt.%的Ag@GNPs后复合材料硬度与抗拉强度比相同含量下的GNPs/Cu分别提高了 15.1%和22.9%,这归因于Ag@GNPs与铜之间的强界面结合。添加1.5wt.%的Ag@GNPs后复合材料摩擦系数与磨损率最低,相比于1.5wt.%GNPs/Cu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 26%和56%,归因于Ag@GNPs在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成致密稳定的富碳润滑膜并随之转移到对偶表面形成转移膜,使得摩擦发生在两个润滑膜之间,有效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2)为探寻Ag元素对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性能的作用,制备出不同银含量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结果显示,添加4.0wt.%Ag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比添加0.5wt.%的GNPs/Cu(0.5GNPs/Cu)分别提高了29%和17.9%。力学性能的增强由石墨烯在基体内的均匀分散以及银的固溶强化产生。同时,12.0wt.%Ag-0.5wt.%GNPs/Cu(12.0Ag-0.5GNPs/Cu)的摩擦系数降低到0.2,比0.5GNPs/Cu降低了 70%,摩擦系数的降低得益于银以及石墨烯之间的协同润滑作用。(3)制备钼-铜/石墨烯复合材料,探究钼元素对石墨烯-铜界面的改善及其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与钼形成MoC及Mo2C纳米颗粒或纳米层,使得GNPs-Cu/Mo界面转化为GNPs-MoC/Mo2C与MoC/Mo2C-Cu/Mo亚界面。同时,Cu-GNPs界面处存在Cu2O与相应的位错区,界面产物有效的增强了石墨烯与铜之间的结合状态。添加4.0wt.%Mo和0.5wt.%GNPs(4.0Mo-0.5GNPs/Cu)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达到最佳相比0.5GNPs/Cu分别提高了 33.1%和20.8%。这主要归咎于加入钼后产生的细晶强化、载荷传递强化。4.0Mo-2.0GNPs/Cu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可达到0.25,磨损率降低为0.2× 10-4mm3·N-1·m-1。摩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复合材料硬度的提升以及大量石墨烯在磨损表面产生的润滑膜,减少了对偶球与铜-钼基体之间的直接接触。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转换效率和环保特性成为最受欢迎的储能系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然而,锂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问题,不利于锂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需开发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价格低廉的新型储能系统来替代锂离子电池。作为锂盐类似物,钠离子电池O3型层状富镍氧化物电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储能器件的替代者,但是其在循环过程中发
学位
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丰富的内孔,以及极高的比表面积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基底材料以及工艺参数的不同使得所制备的LIG具有不同的使用性能。木质结构由于本身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应力、温度、湿度等预见性的防护,而传统的测量手段具有成本高、难以回收、不可降解等缺点。因此,本文以松木为衬底,结合光纤激光器、真空泵等设备提出了制备激光诱导石墨烯的新工艺,研究了最优工艺参数,利用所制
学位
摩擦和磨损是导致机械故障和能源损耗的主要原因,严重的磨损已成为制约机械装备高效运行的主要障碍。向润滑体系中加入适量纳米润滑添加剂是改善摩擦磨损最有效手段之一。碳微球因其球形结构、优异的力学以及化学稳定性,已成为润滑油添加剂的首选碳材料。然而,强大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得碳微球在基础油中容易团聚,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易造成磨粒磨损,从而影响机械装备使用寿命。为满足日益苛刻的润滑要求,复合润滑添加剂的开发已成为
学位
随着人们对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大力研发和投入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智能制造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渐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相关智能产品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工厂及配送等领域普遍可见。机器人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实际执行的任务也逐渐变得繁杂,单个机器人已难以实现现实的任务目标,因此多机器人协作完成复杂任务逐渐成为趋势,甚至在很多场景下的复杂任务需要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共同协作
学位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表面止水通常采用在面板接缝止水表面设置防护盖板,这种结构型式常常会出现防护盖板周边存在空隙,周边缝与伸缩缝、止板缝之间异形搭接困难,螺栓在水位变化区容易发生冻胀脱落,钢板压条会腐蚀等缺陷。面板接缝表层新型柔性止水采用GB柔性填料配合复合聚脲涂层施工,与传统面板坝接缝止水方案比较,具有表面防护可靠、防渗及耐久性好、强度高、柔性大、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还可以单独作为一道独立的防
会议
3D打印技术因可高效率加工一些使用传统方法难以制造的高复杂度零件,而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化制造领域,如医疗器官打印、食品加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但它很难满足用户对产品多功能性的需求。而多材料3D打印技术,可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模型材料、几何、功能的并行设计与加工制造。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多材料3D打印技术研究多数集中在多材料零件的建模上,主要依据模型自身的材料特征提出了多种建模方法,提高建模效率。而对多
学位
头道桥—乌奴耳构造混杂岩属兴蒙造山带东部,新林—头道桥拼贴带的西南段,前人对该拼贴带中的主要构造—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开展过研究,但对拼贴带内泥砂质构造混杂岩的研究欠缺。笔者以调查头道桥—乌奴耳拼贴带构造—岩石组合为基础,重点对泥砂质构造混杂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岩石物质组成及其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概述了头道桥—乌奴耳拼贴带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的构造演化历史。头道桥—乌奴耳拼贴带泥沙质混杂岩呈北东向
学位
微扫描镜通过往复的高速偏转运动来控制入射光束并投射在目标表面形成区域扫描,其反射光经过接收处理可获取空间物体的三维信息,是激光雷达系统核心扫描模块,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MEMS激光雷达应用场景对微扫描镜提出高性能要求:微镜具有大尺寸反射镜面,保证探测端光学系统的有效接收面积;微镜实现高频率谐振及大范围扫描视场,可以提高车载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微镜具备低功耗及抗冲击特性,适应车载震动工况
学位
盘磨机是目前制浆、造纸过程中广泛应用的设备,磨盘作为盘磨机的关键部件,其齿型结构对磨浆质量与能耗有着重要影响。挡坝是磨盘的重要结构之一,对浆料在磨区中的流动状态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其结构、数量与分布对磨盘磨浆性能有直接影响。目前,挡坝对于磨区浆料流动及磨浆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晰,其设计大多基于经验,难以进行参数化设计。因此,本文以等距直齿磨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研究,对挡坝结构参数
学位
输电杆塔作为输电网络的基础支撑件,长期服役于室外环境,受到大气腐蚀、土壤腐蚀以及腐蚀/磨损耦合损伤,其能否有效防护对于实现输电网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目前,热镀锌钢作为应用于输电杆塔金属构件的主流材料,其在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腐蚀性能以及在腐蚀/磨损耦合作用下的服役性能还不完全明确,如何根据腐蚀和磨损行为规律因时因地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护策略尚需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展开热镀锌钢在大气及土壤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