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学者Nakagawa最早于1974年提出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raumatic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的概念,他发现部分颅脑创伤伴有眶上裂区骨折的患者具有特殊的眼部症状并且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因血管、肿瘤等原因引起的“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同或者相似,主要表现为穿过眶上裂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损伤。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是颅脑创伤少见的并发症,随着颅脑创伤整体救治水平的提高,伴有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整体死亡率逐步下降,但高致残率仍然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课题以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为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对眶上裂的宽度进行影像学研究以及对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进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头颅CT平扫对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统计学研究目的:统计我院近一年来急诊行头颅CT检查的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资料,分析成年中国人眶上裂的宽度大小情况并比较。通过用头颅CT对成年中国人眶上裂宽度的统计学研究来提供成年中国人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从而为我院甚至全国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以及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预防提供更加合理的参考依据,从而针对性预防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发生。方法:用头颅CT测量151例轻度颅脑创伤患者的双侧眶上裂宽度。眶上裂为一个相对立体的结构,用头颅CT检查时不同水平面上眶上裂呈现为不同的宽度,因此我们选择视神经管水平来测量眶上裂的宽度。结果:在所有151例患者的头颅CT检查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70±1.52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92±1.67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48±1.33mm。在男性患者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86±1.47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4.08±1.57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64±1.34mm。在女性患者中,双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55±1.55mm,左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77±1.74mm,右侧眶上裂的平均宽度为3.33±1.32mm。结论:成年中国男性与女性在左侧眶上裂宽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右侧眶上裂宽度上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成年中国人的眶上裂平均宽度与既往外国文献报道的眶上裂平均宽度相似,通过既往文献报道以及目前研究表明:应当接受这样的推论即先天性眶上裂狭窄是发生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因此外科医生应在围手术期对具有先天性眶上裂狭窄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手术后迟发性眶上裂综合征的发生。第二部分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是一种颅面部创伤后发生率较低的并发症。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损伤所导致。此项临床研究主要为评估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所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共有26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被确诊为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的颅神经损伤程度和功能恢复程度主要由眼外肌的运动功能来评估。平均在颅脑创伤后第6天来评估患者颅神经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12.3月。结果:一共26例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5±12.1岁,造成颅脑创伤的主要原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76.9%)。6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包括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激素以及高压氧等治疗,20例患者行眶上裂减压术治疗。在颅脑创伤后最初评估颅神经的损伤程度时,外展神经损伤最重,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在受伤后第3个月的随访时间节点上,外展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大。在受伤后第9个月的随访时间节点上,外展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小而滑车神经的恢复程度最大。颅脑创伤后的前6个月为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颅神经恢复的主要时期。结论: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中,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外展神经损伤最重。颅神经的恢复在颅脑创伤后第6个月达到顶峰,并且在6个月以后颅神经的功能恢复不显著。当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患者存在骨折片压迫相关颅神经的证据或者颅脑创伤后存在较重的初始颅神经功能障碍时,我们推荐行眶上裂减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