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精神场域: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juju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治理的最佳境界是大学文化的治理,是以精神场域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生态形成。在信息技术革故鼎新的时代境遇下,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在复杂纷繁的理论探究中,就其已有研究脉络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三条主线:一是遵循显性分类的研究脉络,将其分解为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治理体系;二是延续功能分类的研究脉络,试图从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育人、引领等方面进行整合治理研究;三是秉持历史比较的研究脉络,从大学文化的历史、中外大学文化的比较进行治理探究。虽然各种研究进路皆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面对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现实困顿与理论诉求,原有的理论构型和路径设计已很难予以准确地回应。如何因势利导,契合信息时代的趋势与规律,凝聚大学文化的精神品格,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从实然的状态到理想的愿景,都期待学界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寻,这也成为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话题。本研究着眼关注的核心问题,借助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思维方法,从新的视角,将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化解为大学文化各种复杂要素多元重组关联而成的场域治理。以此为理论起点,从当下我国大学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大学文化生态为核心概念,以大学“人”和“职能”的推演将大学文化生态分解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管理文化生态”的三者鼎足而立。以此为逻辑起点,将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转化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治理、学术文化生态治理、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分割与聚合之上,统整形成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研究体系。研究以教育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交叉为视角支撑,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方法手段,按照“整体理论建构?具体深度解析?策略路径走势”的推进线路开展研究工作。依此思路,整个研究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六个模块进行。第一板块,聚焦综场而述,以“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立论与治理建构”为主题。在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解读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场II域”等概念进行了重认识,为整个研究作立论铺垫。虽然已有研究陈述丰富,但研究点多面广,并未形成系统的大学文化治理逻辑体系,对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还未形成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进行整体性的意蕴省思,顺延研究以大学“人”(由“师生”关系演化为“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关系)和“职能”(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转化隐含入为大学内部“教学、学术、管理”三大主要系统上)的推演将大学文化生态分解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管理文化生态”,从而实现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理论诠释。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时代的大学虚拟之网和沉淀历史的大学精神之网的视野,紧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大学管理文化生态场域的逻辑关联,进而设定“走向精神场域”的整个“三域两网”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分析框架,将整个治理研究的路径方略着力在“三域”治理的分解与聚合之上。第二板块,顺延上述统整分析框架,着眼分场而立,聚焦“三域”,以“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三域解析”为主题。分别从应然样态、实然状态、案例辅证的三重维度详细解读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和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并紧扣主题详细阐释了信息技术对“三域”的冲击和革新。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应是双向民主开放和流动生成的,但实然的教学审视和课堂控制并非如此,笔者通过高考状元现象的案例引证反思了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缺失。大学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应呈现自组织式的入场与出场状态,但现实的大学往往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利、自上而下非自组织模式导致大学学术泛化,笔者通过对全国邮电电子类大学学术研究环境的调研分析印证了相关理论推断。大学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应是对外高度自治、对内和谐共生的景象,但事实上办学自主权不断弱化、大学本身决策系统复杂交错,大学管理文化的教育性被遮蔽,笔者以所在学校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案调研为例剖析了大学管理中的文化阻隔。通过“三域”解析,我们发现当前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的现实困境,究其根源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缺乏“分享”与“互动”的生态境遇,而这恰好契合了信息时代的内在本质。第三板块,在对“三域”分别解析的基础上,聚焦合场而理的大学文化生态整体视野,以“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关联及趋势流变”为主题。从教学与学术文化场域的对立统一、学术与管理文化场域的张力相持、教学与管理文化生态的冲突衍变阐释了博弈中的三赢——大学教学、学术与管理的“三域”关联,实现了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度解析,并通过一项职称评审政策调整引发的调研和教职工评优表彰为例对相关逻辑进行了表象审思。通过信息物理共享教育时代的到来分析了趋势中的流变——信息技术推动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变革,并通过重庆市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信息时代给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进一步凸显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潜在危机,映射出探讨构建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调研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和管理文化生态变革的必然走势。面对当前大学文化生态治理中缺乏分享与互动的问题和症结,而信息时代最核心的本质特征就是“分享”以及“互动”,世界因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进入了一个无界的“分享时代”和“互动时代”,这也正好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要义所在。第四板块,在前述信息时代“三域”解析、“三域”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聚焦融场而治,提出治理方略,以“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及逻辑归结”为主题。立足信息时代,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从信息时代与大学教学、学术、管理融合发展的角度,以“分享”和“互动”为着力点,提出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治理路径和方略:首先,提出构造真实与虚拟交互的教学共同体是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的治理方略,从教学双向涅槃的自然生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和模型构造探讨了其治理的理论路径,并通过“红岩网校”的实践探索与实证举样印证了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其次,创建虚拟矩阵式学术联盟为大学学术文化生态治理路径,从学术文化理念的重建、学术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学术作为的群体和个体进行了理论铺垫探究,并以高校相关研究院的设立进行了实践探寻和验证;再次,推进智慧型校本管理是信息时代大学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实践取向,信息环境撬动大学管理结构主体整合,创建智慧型校本管理的校园模型体系成为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必然,并以智慧型校本模型设计及其实现进行了实证探讨。最后,研究在整篇主要着眼大学文化生态对内的“三域”治理逻辑基础上,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指出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对内很难独善其身,必须促进大学本身治理与外界协同的联合。同时,对大学文化生态的内外结合治理逻辑进行了思辨性归结,凝练提出了基于“三域”治理的“关系思维的多元嵌入、开放协同的路径联动、文化规制的合作包容”三重逻辑,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目标,从而推动大学精神场域的自主化生成。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规定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宅基地的补偿标准不合理、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缺失、补偿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避免征地拆迁纠纷、保持社会和
双馈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是典型的欠阻尼系统,电网故障条件下的电磁转矩动态响应容易激发轴系扭振。分析结果表明,电网故障期间影响轴系扭振的主要因素是电磁转矩稳态值,在此基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性带动力量。20多年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使得学术界多以一种崇拜的眼光去解读其作品,而其作品中一些细微之处流
二十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体现出对音乐革命性的影响。传统音乐制作中流程中的后期制作环节已经在上世纪兴起的数字音频以及MIDI技术的促进和改变下,进一步发展并
当前高校的转型发展为文学理论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改革机遇。"课堂讨论法"契合了高校转型对"应用性"的强调,它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提问。文学理论课程的"课堂讨论法"有其
<正>1优选图片素材,有效整合教材知识图片素材直观形象,是知识的提炼,解读图片信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若能合理引入图片素材,并设计靶
<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善于在公有制经济中开展党的工作,也要善于把党的工作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中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的:建立青风藤药材中青藤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 Dikma DiamonsilTM(钻石)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5mmol·L-1磷酸氢二钠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