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腹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筛选64名满足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使用生物统计学软件(SPSS23.0)产生随机数字表,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患者。嘱受试者均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次,日一次,连服4周。治疗组同时采用电针结合腹针治疗,对照组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组取穴:主穴:贲门、幽门体表投影点。配穴: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选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膻中、天突[1]。两组同时进行,治疗频率均为1次/日,连续针6次为一周期,两周期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周期。使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中医症候评分表、食管返流物p H值为评价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组间与组内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1.治疗后,两组在改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上均有效。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更优(p<0.05)。2.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Gerd Q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返流物p H值,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治疗均有效。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电针结合腹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2.电针结合腹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牵正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口腔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牵正针法治疗,选取双侧颊车穴、双侧太阳穴;对照组选取风池穴、翳风穴、廉泉穴、外金津穴、外玉液穴、内关穴。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洼田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
目的:观察搓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搓针法对该病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60例在2019年9月到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选用搓针法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每次均留针50min,1次/日,10日为一个疗程,
目的:观察情感区“额三针”透刺法与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TMS)分别对负性情绪相关慢性失眠患者的夜间睡眠情况、白天嗜睡情况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手段改善负性情绪相关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0例负性情绪相关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rTMS组30例。针刺组选取情感区“额三针”,用经颅重复针刺激法进行治疗;rTMS组使用经颅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结合温和灸经筋结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此次研究共纳入样本64例,均为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气虚血瘀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2例。两组患者除给予西医常规脑卒中对症及支持治疗外,针刺治疗均采用病灶侧头针顶颞前斜线、患肢拮抗肌(伸肌)经筋结点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温和灸患肢痉挛肌(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电针阿是穴治疗紧张型头痛(瘀血型)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紧张型头痛(瘀血型)提供更加有效的针灸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瘀血型)受试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眼针结合电针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治疗组选用:眼针取穴为上焦区、肝区、心区,均为双侧取穴。然后取头痛较明显部位的2组阿是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针灸学》中头痛病针灸选穴治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运动障碍提供更有效的针灸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眼针配合运动疗法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眼针取穴为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脾区(均为双侧),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穴参照《针灸学》教材,中风的针灸处方治疗,两组
目的:评估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施以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廉泉三针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治疗的44例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八脉交会穴联合廉泉三针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22例,两组均以采用相同的西医常规药物作为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优化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身麻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调神通络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针刺穴位为百会、神庭、人中、膻中、内关(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对照组针刺穴位为顶颞后斜线(健侧),曲池、外关、中渚、合谷、足三里、悬钟、
目的:通过观察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失眠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入组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瘀安神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3个疗程(1次/d,1个疗程7d,每周休息1d),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各指标分值及总分、HAMA评分、HAMD评分、中医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结合揿针针刺疗法对于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通过与单纯常规针刺组的疗效相对照,明确常规针刺联合揿针针刺治疗该疾病的优势,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60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揿针针刺治疗,主穴选取:翳风、颧髎、太阳、合谷、太冲,根据痉挛部位选取局部配穴,口角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