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与现代:《译丛》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构(1973-1984)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bow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译丛》是一份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且目前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型文学英译杂志,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然而,学界对《译丛》的专题研究尚停留在译文赏析与概貌介绍之上,尚未对它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学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对此,本论文拟以初创时期(1973-1984)的《译丛》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具体的历史语境,广泛利用并细致解读各类史料,尝试对《译丛》的翻译活动展开深入的分析性研究。本论文以《译丛》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学理念为主线,分别考察了《译丛》这一文学理念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诗学环境,分析了这一文学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在《译丛》翻译选材方面的表现,勾勒了这本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文学英译杂志通过翻译所重新建构的中国文学传统。本论文发现,《译丛》的翻译选材紧密配合了该杂志核心创始人宋淇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学理念。宋淇及其文友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在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希望通过构建一种理想的新文学来推动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从而负担起文化兴亡的责任,完成建设中国新文化的使命。为此,宋淇等人在既深具“传统”意识又注重文学创新的西方现代主义过渡型文学名家身上得到启发,希望创造一种能融合中国文学传统和现代主义创作技巧于一体,反映现实,反应人性,充满道德关怀的中国新文学。而这一后来为《译丛》所承继的文学理念,又与当时中国香港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及其所属中国文化研究所,致力于在现代学术环境中,保存并发扬中国文化的要求和使命相配合。同时,这一文学理念也响应了当时经历了现代主义文艺风潮的港台文坛中那些要求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持自己文学传统的呼声。《译丛》通过对古今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的选择和翻译,实践了宋淇等人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学理念,不但向世界展示了符合这一理念的文学成果,也为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学史上追溯出了一条具体的发展脉络,从而赋予了这种理想新文学历史合法性,为世界建构了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深具人性关怀的中国文学传统。
其他文献
光学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高效率,高分辨率及非侵入性等优良特性,在生物医学诊断及治疗应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光学成像的设备造价低,成本远低于磁共振成像及核素成像。因此,光学成像技术及应用不断吸引众多研究者关注。然而光学成像因光的散射,光被组织的吸收以及生物体的自荧光等因素而影响其组织穿透深度及成像信噪比。研究发现,提高发射光的波长至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是改善这一光学成像缺陷最为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