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重点研究了微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施氮量对土壤水盐和氮素分布、棉花水氮吸收利用效率、光响应曲线、棉花生长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的影响,旨在探究棉花对不同水肥供应的响应机制,确定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从而协调养分和水分的供应。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了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量对棉田水盐分布、耗水量、积盐量、光响应曲线、棉花的生长特征、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为300~350m3/亩时,既能保证棉花根区层的水分吸收利用,避免了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又能避免根区盐分过分累积。此时生物量形成最佳,既保证较高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棉田水分利用效率,还明显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最优灌溉水量为375m3/亩,相应的最高产量为402.4kg/亩。耗水量为620.45m3/亩时,相应产量最高,为416.49kg/亩。⑵研究了微咸水膜下滴灌施氮量对棉田水盐和氮素分布、耗水量、积盐量、棉花的生长特征以及光响应曲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影响较显著,一定程度上对耗水量的影响不太明显,施氮量的增加导致盐分累积量增大,主要分布在0-60cm。施氮量高于350kg/公顷时,造成土壤深层硝态氮残留量增加,施氮量为250和300kg/公顷条件下,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棉花主根区,较好的促进棉花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施氮量在300kg/公顷时,能较好的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较好的生长,避免肥料的浪费,且对棉花的光合作用能力影响显著。⑶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大于250kg/公顷时,总生物量随着施氮量增大递减。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递增,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呈较好的正相关。施氮量为250kg/公顷时,棉田收获指数最大,施氮效果最好。施氮量增加有利于棉花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并在300kg/公顷时棉花氮素累积量最大。施氮量控制在250~300kg/公顷,棉花生物量达到最优,施氮效果好,产量的形成最佳。此时有利于棉花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既能保证棉花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避免氮肥的浪费,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收获指数。⑷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株高和总生物量随生育期时间的变化,而修正的Logistic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通过对各养分处理株高和总生物量实测值与Logistic模型拟合值、叶面积指数实测值与修正的Logistic模型拟合值进行比较分析,Logistic模型能较好描述株高和总生物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修正的Logistic模型能较好描述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