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革命之路——理查德·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full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 1926—1992)被誉为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以失败者为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小说的显著特点。耶茨式的失败者形象具有特定的现实内涵,他们是美国20世纪中期的普通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经受着自我和他者的双重价值否定,长期经受挫败感的折磨。本文以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为切入点,以耶茨已出版的所有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心理学、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耶茨笔下的失败者形象进行分类,综合考量人物的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受挫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将耶茨的失败者形象分为问题少年、孤独恋人和失意文艺者三类。
  耶茨笔下的问题少年在童年时往往经历父母离异的家庭悲剧,他们居住的场所常常变动,在周遭环境的压力下他们显得压抑且具有进攻性;小说中寻觅爱情的成年人,往往在两性关系中感到孤独,因此通过出轨或离婚逃离伴侣;失意文艺者形象企图用艺术向庸常生活发起“革命”,但他们总是不得志。因此,耶茨笔下的三类失败者分别象征三个维度的失败,即成长失败、爱情失败和精神失败。叙述者在成长失败的叙述中表现出成人回忆童年的视角,通过追忆式的视角呈现人物的成长经历;追求爱情的失败也是他笔下人物逃不掉的宿命,人物对于情人的“逃离”行为模式是小说情节的重要驱动力;对于艺术的探索则是人物在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出路,但此类人物并非拥有真正的艺术才华,这样的求索在小说叙事中失败了,他们也因此陷入精神失败的泥潭。
  耶茨式的失败者形象脱胎于耶茨自身的经历,这使其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通过小说叙事审视自己的童年、家庭、感情经历和写作行为本身,在反映上个世纪中期普通美国人焦虑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以期达到自我和解;耶茨在小说中以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人物个人价值认同的焦虑和男性气质的焦虑;在美国新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中,耶茨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他选取非英雄人物进行考察,其失败者形象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他们以艺术为灯塔试图引导自己走出人生困境,虽然不停地挫败但仍继续在“革命之路”前行,展现了耶茨对于特定时代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揭露和深切关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副语言、体态语研究之后,类语言也开始成为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主要包含语音诸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以及笑声、哭声、咳嗽声、掌声等。国内的类语言研究分为三种情况: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独立的类语言研究。由于国内对狭义副语言的定义不一,这就使得无固定语义的声音与语音的物理特征和应答语、衔接语之间界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