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厅”与武汉抗战音乐

来源 :武汉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抗战音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文化的重要一页,而"三厅"的建立对于武汉抗战音乐的发展又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该文课题命名考量的出发点.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就作者目前掌握资料,国内仅有本院(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3级本科毕业生刘滨的毕业论文《1938武汉音乐》一篇文章(未发表)外,还没有专门研究的论文或著作,而在互联网上检索也未见一篇此类文章.作者以为,此选题具有以下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其一,抗战初期的武汉音乐历史是抗日战争研究和中国当代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重庆、桂林等大后方抗战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其二,近来,我校设立"长江流域音乐研究中心",在此总的项目之下,田可文教授又主持了"湖北当代音乐研究"及"湖北音乐史"课题项目,而武汉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尤其在"三厅"领导下的音乐活动,正是湖北当代音乐史中的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也属于长江流域音乐研究课题的范畴.因此,对于该院课题项目或具"积跬步"之作用.此外,就该文中涉及的几个音乐名词,作者将在此作初步的解释和界定:一、"抗战音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上反映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音乐.具体包括抗战音乐的阳作与表演、抗战音乐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以及音乐家、音乐团体和群众的音乐活动.二、"抗战音乐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有组织、有目的的,并且是有群众积极参与的声势较大的抗日救亡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爱国歌唱活动.这一运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酝酿,于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形成热潮,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时达到高潮.以上三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的,抗战音乐本身就含概了抗战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抗战音乐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文另有"武汉抗战音乐"、"武汉抗战音乐运动"、"武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音乐名词,其意思除地区特指武汉外,其他同上.就该文题《"三厅"与武汉抗战音乐》研究的时间跨度:主要涉及时间为"三厅"在武汉的时期,即1938年4月1日至10月25日,为期近7个月.但是,对于音乐史是不能够断然地从历史时间中截取一分独立研究的.音乐发展历程是渐进的,因此,为了全面探讨相关音乐问题也将部分涉及此时间前后时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论文除导论外,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社会阶层各家权威学说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三分法”这种与中国电视现状研究相关的社会阶层分析观点。本章重点在于
本文立足于以蒙古族音乐风格为主体,融合西方大小调作曲技法创作完成的《G大调大提琴协奏曲》(2000),尝试从社会人文学科的层面与作曲技术结构的层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