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钯和铜催化碳碳键和碳杂键的形成合成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环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庞大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如维生素、荷尔蒙、抗生素、有机碱等天然产物以及药物、香料和染料中。杂环化合物不仅数目庞大,并且具有突出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因此,对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一直以来都是有机化学家研究的热点。对于结构复杂多样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展现了无穷的魅力。近年来,钯和铜催化剂得到蓬勃地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到杂环化合物合成的研究中,而且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本文主要研究过渡金属钯和铜催化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本文首先研究了钯(0)催化的分子内的类Heck反应合成3-取代2-喹啉酮。以2.5 mol%Pd2(dba)3为催化剂,5 mol%dppf为配体和三乙胺为碱在回流的乙腈溶剂中苄溴和缺电子烯烃发生高区域选择性分子内类Heck反应,得到苯并六员杂环化合物,通过在反应完毕后的体系中加入DBU,实现了对双键的移位及保护基的脱除,高收率(36—91%)地合成了3-取代-2-喹啉酮化合物。这个反应实现了苄卤与缺电子烯烃的类Heck反应,为3-取代2-喹啉酮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我们通过H-H COSY和C-H HSQC以及HMBC确定产物为六员环的喹啉酮结构。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给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本文还研究了铜催化氧芳基化合成2,3.二氢-1,4-苯并噁嗪类化合物。芳基碘和分子内的β胺基醇以10 mol%CuI为催化剂,20 mol%1,10-phenanthroline为配体和2倍当量的叔丁醇钠为碱,在干燥的二氧六环溶剂中高选择性地发生分子内的氧芳基化,得到取代多样的2,3-二氢-1,4-苯并噁嗪类化合物。反应通过使用特殊的配体1,10-phenanthroline为配体,成功地抑制占优势地位的N-芳基化反应,高化学选择性地实现了β胺基醇分子内O-芳基化,高产率合成取代多样性的2,3-二氢-1,4-苯并噁嗪类杂环化合物。   本文最后研究了铜催化2,3位取代的吲哚化合物的合成。邻碘苯胺和β二羰化合物以20 mol%CuI作为催化剂,40 mol%脯氨酸作为配体,以2倍当量碳酸铯作为碱,在干燥的二甲亚砜中发生碳芳基化/缩合/双键移位串联反应,以中等和中等以上收率得到吲哚类化合物。
其他文献
淀粉接枝丙烯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衍生材料,在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使材料具有新的性质以满足不同需求,对材料的改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研
本论文针对天然药物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开展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对延胡索和苦豆子中的生物碱、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实现了选择性富集;同时将液相微萃取前处理与液
羟基广泛存在于许多化合物中,如核苷,碳水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聚醚、某些氨基酸的侧链。羟基的保护与脱保护是有机合成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羟基易被酰化、氧化、烷基化,常用酯基作为其保护基团。因此,在温和条件下将酯分解得到羟基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碱性条件下的酯分解最为常见,但对于含有对酸碱敏感基团的底物不适用。因此。本文探索近中性条件下酯的分解。根据以往报道发现叠氮化钠可以催化酯分解,但存在
本论文以PVDF粉体作为基材,采用预辐射接枝法接枝苯乙烯,对接枝后的粉体成膜,再用氯磺酸对得到的接枝膜进行磺化。最终得到一系列不同接枝率的质子交换膜。   在PVDF粉体接枝
烯丙基有机金属试剂对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是重要的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之一。其中,手性路易斯碱催化的烯丙基三氯硅烷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以其催化性和高非对映选择性
亚胺类含氮杂环配体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配位模式的功能性配体。其中,二吡啶亚胺和二四唑亚胺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类配体不仅具有刚性的环状结构,可以和多个金属离子
本论文主要考察了Ti3SiC2/PM304摩擦副的高温摩擦学性能,重点研究高温下的转移润滑机理,旨在为发展弹性空气箔片轴承的摩擦副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本文还从优化该摩擦副材料的角
有机硅具有低的表面能、强的疏水性、低玻璃化转变温度、良好的柔软度、极佳的透气性及耐高低温等特点。但由于其分子间的作用力小,内聚能密度低,导致其机械强度低,成膜性能和附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几种纤维素手性固定相,通过线性溶剂-能量模型(LSER)对所合成的纤维素手性固定相进行了表面作用力评价,并将合成的纤维素手性固定相应用于多种化合物的手性拆
VAE(Vinyl Acetate-Ethylene)乳液是醋酸乙烯酯(VAc)和乙烯(Ethylene)单体共聚物的简称,是在加压乙烯存在下经自由基引发聚合而得,乙烯含量为5-30%,由于乙烯基在主链上的引入,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