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模型治疗的实验研究,探讨针刺对脑水肿调控因素影响的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44只,体重250-300克,随机数字表分为A、B、C三组,每组又各分为12h、24h、3d、7d四个小组。每小组每时间点各12只动物。动物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400mg/kg体重),头顶备皮后将动物固定于三维立体定位仪上,局部皮肤处理后以前囱为坐标原点,向大鼠尾侧0.2mm,大鼠右侧2.9mm,确定注射点坐标,用牙科钻钻孔(直径1.0mm)(右尾状核位置),A组:对照组(48只)注入2u10.9%的生理盐水,B组和C组:模型组(48只)和针刺组(48只)均用微量注射器吸取含0.5u/ul胶原酶的生理盐水和7u/ul肝素的生理盐水各1.0ul注入,每组于注射完毕、退针后,缝合头皮,并于12小时、24小时、3d、7d参照Longa FZ五级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分完毕后,按要求处置,测定脑含水量,进行大鼠病理形态学观察,组织形态超微结构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QP-4,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1、脑出血后大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72h达高峰,之后有所下降。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针刺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脑出血大鼠模型24h后脑含水量明显增高,3d达高峰,针刺治疗有较明显的抗水肿作用,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出血周边组织EB含量在24h达到高峰,24h-72h间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EB含量各时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EB含量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4、HE染色显示:脑出血后24h血肿周围可见白细胞浸润,细胞间隙和血管周围间隙增宽,3d上述病变加重,并见大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7d仍有增生的胶质细胞,从病变的程度和范围看,针刺组的病理改变要轻于模型组。5、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出血后各时点BBB结构均有破坏,72h最为严重;针刺治疗后BBB的开放相应减小。6、对照组有极少量AQP-4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中3d达高峰,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表达减少(P<0.01)。AQP-4表达与脑组织EB含量呈正相关。7、MMP-2在对照组极少量表达;模型组中24h达高峰,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表达减少(P<0.01)。8、对照组有少量MMP-9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3d达高峰,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表达减少(p<0.01)。结论:1、大鼠脑出血后AQP-4与MMP-2,MMP-9的释放与激活,是脑出血后早中期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BBB通透性增加而造成脑水含量增加。2、针刺治疗具有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对AQP-4,MMP-2,MMP-9表达的抑制,使BBB开放程度减小,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水肿程度。3、丰富头穴透刺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