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性治理:“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人情矫正与乡村秩序重构 ——以湖北省Y县F村整治人情风为例

来源 :王国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湖北省Y县F村为调查地点,以数十位不同年龄阶段受访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档案资料为依据。发现在国家建构性政策整治当地异化的人情风过程中,仍然出现村民乃至村干部以不搭彩棚,不放鞭炮,礼房与账簿隐匿化等形式的非正式规则来选择性遵从或差异化执行政策的现象。由此致使Y县推进人情风整治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F村面临对国家政策的不理解与村庄内部人情秩序失序的双重困境。基于此,F村在乡镇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在村庄设立村民诚信档案馆,将村民文明诚信积分奖惩机制与村民家庭成员在人情风异化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和责任相联结。文章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考察中部村庄F村内生性人情何以走向异化,从人情异化基础条件的演变探究仪式性、互助性人情异化为借机敛财的缘由,而公共权威的缺乏与人情退出机制的缺失导致乡村对人情失序的自我调试失败。其次,在乡村自我调试失败的情况下,Y县、乡镇行政机关对异化的人情风实施积极整治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政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却遭受F村特殊主义非正式规则的抵制。最后,着重探讨国家与乡村社会通过村民诚信档案馆这一平台促使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具体过程,并且探讨二者如何使失序的人情秩序得以矫正与重构。本文认为,随着非正式人情关系网络基础经历了从血缘、地缘到利益认同的转变,从而为国家建构性政策进入乡村社会干预人情异化乱象提供了合法性。而出现村民乃至村干部以不搭彩棚,不放鞭炮,礼房与账簿隐匿化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规则,来抵制或消解国家建构性政策,是因为普遍主义的国家建构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完全契合地方特殊主义非正式规则导致的。F村将不同仪式化人情需求实行分类施策,并通过村民文明诚信积分与村规民约促使村民参与到村庄公共事务中来,使村民的权益与自身的行为联结起来,在村庄公共事务中增强了自身的参与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自治“之治”与国家建构性政策有效融合。由此,只有普遍主义的国家建构性政策与特殊主义的非正式规则相融合并适应,才能矫正村庄由来已久异化的人情风乱象,并且使乡村秩序得以有力维护正常的人情社会交往规则。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不同社会主体的行为模式并颠覆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格局。在乡村治理领域中,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促使农民这一主体逐渐看到数字化时代的自我意识和需求,而信息资源的传播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促使基层政府借助电子政务的新媒体工具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以往关于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大多都局限在技术治理方面,更多关注技术的工具属性,而本文则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技
学位
新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扶贫参与方式的民主化、多元化正在引发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实现造血式扶贫必须打破惯性依赖、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一系列宣传教育重塑思想观念,通过各类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能力,并积极创造村民参与的实践机会。然而最终能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取决于群体的主动参与程度和参与有效性。因此,对口帮扶单位通过在贫困村建立“爱
学位
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来剖析新就业形态不同用工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可以将新就业形态分为七种基本类型,再依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可将这七种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和自我雇佣体系三种类别。不同类型和类别之间法律适用不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应兼顾劳动者权益和经济发展,实施分类治理,对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别设立不同的劳动标准体系和保障政策,进一步规范新就业形
期刊
<正>2015年6月,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委文塘村村民刨坑种荔枝时,挖出一面铜鼓。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北海讯(记者李杨)据北海网友"北海阿叔"爆料进行了报道。合浦县文物局得知此事随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公馆香山了解情况,并与镇政府领导一同对村民开展《文物法》宣传工作,劝说村民主动上缴出土铜鼓。因村民不配合,文物局工作人员未见到出土铜鼓。2021年合浦县公安局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合浦县文物保护
会议
立足当下,脱贫攻坚接近尾声,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方面,应高度肯定基层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也应清醒认识到部分基层扶贫干部疲于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他们常态化加班、深陷表格填写、晋升机会较小、忙于迎检接待,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等现象。当前基层治理出现的诸多问题,不禁引人思考:基层干部繁忙、基层负担过重、基层体制过热等基层行政异化问题的背后有何深层逻辑?及时反思和总
学位
农村妇女和城市社区妇女参与基层自治的现实状况为何存在巨大差异,农村女性参与比例状况较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是农村和城市巨大的社会结构差异造成的,本文尝试通过“结构与行为”的分析框架,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回答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行为表现同半熟人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分析社会结构对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影响。社会结构制约着身处其中的农村妇女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对
学位
基层民主选举作为村民政治生活的基础,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村民自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调查发现,L村合并后的村委会选举采用“一人一票”多数当选的办法,但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干部却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同,反而不断遭到少数村村民们的集体抵制,从而陷入一种多数人选举出来的代表遭到少数群体激烈抵制的“多数困境”。传统的民主理论认为,多数选举制选举出来的代表符合多数被代表者的意愿,是最接近于“人
学位
“四清”运动一般指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责任政治视角为切入,以四清运动的基层治理为背景,通过梳理非常规问责下社队干部的行为逻辑,以微观层面对各责任主体间权力结构、制度设计的调整以及相应责任关系的行为互动方式演变进行了探讨,由此进一步丰富对责任政治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从现实层面看,通过对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基层问责形式的历史回顾,将有
学位
集体化时期,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广泛开展水利建设运动,在这种农民集体参与的活动中,农民行为会对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在集体化时期的一次大型水利建设中,面对民兵们的不配合建设的非正常行为,国家是如何应对并解决其中产生的问题,最终使工程建设按期完成,希望通过农民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集体化时期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法、文献法以及访谈法,通
学位
符号是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记号或标志,它们在社会中传播信息,鼓励动员,记录历史。符号作用于政治领域而产生政治符号,政治符号携带政治信息,参与政治动员,书写政治记忆。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符号对精准扶贫的开展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本文以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开展过程的调查为依据,从扶贫符号是如何被规范化建构起来的微问题意识出发,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符号为切入点,扶贫符号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在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