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亚留学生汉语口语课堂中教师积极反馈语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对于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是他们语言学习的中心环节,而教师反馈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同反馈形式的选择不但是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评判,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馈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论文在课型方面选取了话轮转换较多的口语课堂;又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理优势,最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中亚留学生,并就课堂中教师的积极反馈语进行专门研究。文章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积极反馈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文献检索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论文最终将教师的积极反馈语界定为对学生正确回答做出的积极回应,以及在学生没有回答或者回答有错误时教师的引导性或者鼓励性话语,从而使学生能够提供正确答案。虽然针对教师反馈语的研究和见解不少,但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积极反馈语的实证性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现象,论文通过真实的口语课堂教学观察,并对课堂录音转写分析。共观察、统计和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初、中、高级各2个班共6名教师的汉语口语课程,共调查了44节口语课,录制音频资料1980分钟。论文从面向中亚留学生汉语口语课课堂中教师积极反馈语现状、影响教师积极反馈语的因素、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反馈次数和频率普遍较高;各个教师对反馈形式的选择都各有倾向;教师使用积极否定反馈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是十分有效;教师积极反馈占反馈总数的百分比和学生等级并没有相应的关系,而是和教师本身的特质有关;教师对于创造性回答的积极反馈普遍较高等。通过对所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论文最后就教师积极反馈进行了总结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其他文献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体系下,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高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称呼语的使用现状先进行了整体性描述。再从影响中高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称呼语使用的因素即性别、年龄、场景、关系密切程度、交际目的五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中亚留学生对汉语称呼语使用的普遍规律。通过此规律勾画出中亚留学生在汉语语境中使用汉语称呼语的交际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对中高阶段中亚留学生的汉语
民法当中的不当得利制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乃罗马法所创,在罗马法上被称为condictio。不当得利作为民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旨在规范私法上不具备法律上原因的财产变动,与当事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理论界或是实务界,对其四要件中的“没有合法根据”要件之证明责任分配问题都存有疑窦,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分配标准,再加之此种案件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得法院在解决此问题时的做法尤其混乱,
本报告是一项关于粤语方言使用者的学生译员在日中交替传译中的译入语调整问题的翻译实验报告。本报告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及吉尔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进行翻译实验,具体方法如下:先假设粤语方言使用者在日中交替传译中存在译入语调整的问题;并对12名日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日语交替传译实验,针对使用粤语方言的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译入语——普通话的表述问题进行分析。实验中对口译的评估标准主要
本文对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交流学院的124名来自中亚的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听力课堂焦虑的问卷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听力焦虑相关的理论发展情况,根据文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三个量表:学生个人信息调查表、汉语听力焦虑量表、汉语听力焦虑原因量表,同时还补充调查了学生个人访谈问卷。主要使用了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论。在前人研究听力焦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汉语听力课堂焦虑研究的理论
古代中国司法判案中常常以情、理、法作为判案依据,“情”和“理”的多种表达方式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和环节里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情”、“理”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在法律推理的过程中也依照具体情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以《仁狱类编》为研究对象,结合《折狱龟鉴》和《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案例,通过分析带有“情”、“理”字眼的内容,进而分析“情理”和“法理”(即“法意”)的含义和在
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而引发此次危机的影子银行体系则在此次危机后受到世界瞩目,世界多国及多个国际机构针对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出了多种监管手段,形成了影子银行的全球监管规则体系。然而,现行监管规则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带来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影子银行区域监管是缓解现行监管规则体系的僵硬、解决其引发的问题的一种可行策略,能够弥补现行监管规则体系之不足。本文第
“格斯尔”史诗流传于藏、蒙古、土等国内民族和尼泊尔、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跨民族、跨国界且在传承过程中形成同源异流、具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国际性大型英雄史诗。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吸引了中外诸多芊芊学子的爱好,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沙莱河大战》与《霍玲大战》是蒙藏《格萨(斯)尔》的核心章节,章节主要故事情节也相似。很多专注蒙藏《格萨(斯)尔》的关联方面研究的部分学者,也对这两个核心章节进行了
即兴发言经常出现在交替传译中,而其冗余信息繁杂的特点也为译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掌握针对冗余信息的重组方法对每一位译员来说都大有裨益。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译员如何能在交传中应对冗余信息进行了探讨。此份报告的语料来源于作者作为译者参加的范德堡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行的教育研讨会。首先,报告分为译前概括和译后评估两部分;其次,作者回顾了交替传译和即兴发言的定义与特点;然后以罗德里克·琼斯的信息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日益频繁。经贸合作,语言先行,眼下高级语言人才缺口依然存在,而许多处于高级水平阶段留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仍停留在认识了解阶段,对灵活运用仍感困难。而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词汇的研究由广度转向深度,这一趋势表明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词汇学习深度对于汉语实际运用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二语词汇习得、词汇教学、语义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20世纪90年代Wesche和
喜剧小品言语幽默色彩浓厚,研究哈萨克族喜剧小品言语幽默策略可以更深入了解哈萨克语的语言文字,并且可以从小品内容中反映出哈萨克族所拥有的一些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同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胡安太·扎汉演出的小品在新疆哈萨克族喜剧小品中具有代表性,其中,特色化的语言是其作品魅力构成的重要要素。本文通过考察胡安太·扎汉的代表性小品,概括了其小品的幽默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小品能够征服观众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