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首批选择四川、内蒙等六省(区)进行试点,从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起步。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部分,村镇银行是以政策支农为目的,但其法人机构的性质又决定其必须进行商业化运作。村镇银行不能只追求经营目标,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其设立能否解决农村金融的融资难题不仅关系到村镇银行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更是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在绩效分析时避开了一般的经营绩效评价,对村镇银行的支农绩效进行评价,并对村镇银行支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绩效评价体系对村镇银行的支农绩效进行分析,评价指标设计主要从村镇银行支农的力度、支农的效率和支农的覆盖面三个角度进行。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成员,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村镇银行设立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意义,但同样是承担支农政策功能,村镇银行是否比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业务开展、支农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改善。为解决此问题,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绩效与村镇银行进行对比,通过支农绩效分析结果得出村镇银行与原有金融机构的关系以及其支农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文章采用全国30个省市地区最早设立的109个村镇银行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村镇银行支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的设立地点选择,经营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影响村镇银行的支农绩效。另外,由于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有限,难以同时兼顾目前其支持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因此,村镇银行应继续坚持支农、支小、支散的原则,加大对农户信贷需求的支持力度。最后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形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村镇银行支农绩效的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村镇银行自身设立发展、村镇银行业务开展、创新等,还包括了农户认知度,金融组织间同业协作程度等制度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村镇银行支农力度较小,但其支农效率较高,支农覆盖面广,需要对村镇银行进行差别定位,加大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时对影响村镇银行的支农绩效的制度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更好的实现村镇银行的政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