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实验首先建立了原代培养的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endothelial cells,BCECs)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离体情况下喹诺酮类药物的摄取情况.当细胞长至互相连接成片时,在培养孔加入含有喹诺酮类药物的Hanks液,37℃温孵,在不同时间点终止反应,以HPLC法测定细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摄取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法测定细胞蛋白含量,并记录细胞摄取喹诺酮类药物的时间过程.将含有喹诺酮类药物和各种不同的受试药物的Hanks液分别加入到不同的培养孔中,检测在含有各种不同的受试药物时细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摄取量.P-糖蛋白(p-gp)抑制剂和阴离子转运系统抑制剂对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的影响是不同的.众所周知,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的作用使大多数药物在脑的分布比血液中低很多,从而限制了药物进入脑中的量.为了更好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进入脑的能力.我们还测定了大鼠静脉注射喹诺酮类药物后在脑组织和血液中的分布,并且研究了其比值与原代培养的BCECs对喹诺酮类药物摄取的关系.药物在BBB的通透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油水分布系数(P)和分子大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实验中,我们测定了11个药物的P值和分子大小,用Chemoffice 6.0测定了各种药物的分子体积.用数据处理软件Origin 6.0对11个药物的BCECs摄取曲线进行了曲1线拟合,计算了每种药物的最大摄取浓度(Css)和表观摄取速率常数(k).喹诺酮类药物在原代培养的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最大摄取量(Css)和脑血游离药物浓度的比值都随着脂溶性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我们得到的通透性和logP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对新喹诺酮类药物的BBB通透性进行预测.离体实验中由表观消除速率常数算得的半衰期(T<,1/2>),随着分子量和分子体积的增加而下降;而Css和C<,b>/C<,p>/fu则增加.蛋白结合率在喹诺酮类药物透过BBB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只有游离药物才能穿过BBB进入脑.在将体外实验中的最大摄取浓度与整体实验中的脑血浓度比值的比较中,发现两者增大的趋势也是吻合的,这证实了体内与体外实验的一致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在所研究的范围内预测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在BBB的通透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