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中国降水谱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全球变暖关系的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它可能引起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相应的气候灾害(如洪涝,干旱,酷暑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大。因此,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近几十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否确实在增多,强度在增大?是否确是由全球变暖所致?温度升高为什么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是否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极端事件与气候灾害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本文仅限于对极端降水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全球和我国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相关的气温、湿度、云量、地表辐射、蒸发等要素的观测数据进一步研究降水谱和极端降水(暴雨和毛毛雨)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在温度升高超过一定程度时,全球尺度上的极端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存在定量的相关。强降水随气温升高而增加,中小强度降水随升温而减少。海洋的变化幅度要大于陆地降水随气温的变化幅度。在陆地上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地区,小雨减少显著;   2)中国大陆降水谱的变化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在我国中东部北方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普遍减少,而在春季和冬季,小雨减少,主要降水部分增加;中东部南方地区,中小雨减少,强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普遍减少。西部地区,除毛毛雨有所减少外,大部分有效降水均增加;   3)中国大陆地区小雨的减少和强降水的增加很有可能是当地气溶胶增多和气温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4)毛毛雨和有效降水中的小雨部分尽管都有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的空间范围和原因是不同的。毛毛雨的减少是全国范围的,而小雨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毛毛雨的减少更多地与当地气温升高有关,而小雨的减少则是气溶胶和气温共同作用的结果;   5)陆地上,强降水的增加除了受到大气饱和水汽压的影响外,还受到大气中实际可用水汽量多少的约束。   6)在中国大陆,降水与辐射和潜在蒸发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降水和实际蒸发散二者的相互依赖关系中,降水占主导地位,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气的平流输送而不是当地蒸发散。   7)受实际水汽含量的限制,我国大气的相对湿度并不是恒定的,因此Trenberthet al.(2003)提出的降水强度会按照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增长率同步增加的假设在陆地区域尺度上并不成立。   8)小雨的减少和干旱频次的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有明显的一致性。小雨的减少有可能导致未来干旱事件发生频次的增加,使得我国半干旱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其他文献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急流、阻塞高压、准静止锋以及与南支槽有关的水汽输送的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本文中,我们对灾害的第三次过程(2008年1月25日到29日)进行了研究
为了维持最优产量,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且用量持续增加。大量的氮肥投入和低效率的氮肥利用导致土壤中残余的氮素(N)通过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以气体形式排放到大气,
为了探索霉梨(Pyrus spp.)品种群的起源,基于叶绿体片段(accD-psaI,trnL-F)及低拷贝核基因LEY2第二内含子(LFY2int2-N)DNA序列信息对相关的梨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如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资源可
亚洲热带季风区季节阿振荡(ISO)与季风的爆发、中断、活跃有紧密联系,它是从短期天气变化到长期气候变化中间的重要一环。研究热带ISO可为提高动力季节预测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近些年,由于媒体传播产业的繁荣发展,民众对国家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心程度也日益增加,在通过媒体传播了解国家政策制定的同时,也通过媒体表达自身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看法,在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步入“能源过渡时代”。风能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相对
水汽是大气最活跃的组成成分之一,在天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汽是一种温室气体,在大气辐射平衡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大气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
传统民间美术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审美血脉中。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