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了专性寄生菌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培养和保存方法,建立了该菌对我国创制性杀菌剂氟吗啉的敏感性基线;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室内和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明确了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呼吸作用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的影响。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 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盘法和低温冷冻法测定了不同培养和保存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存活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法适合于该菌的继代保存;低温冷冻法(-80℃,60d)可用于该菌的长期保存:离体叶盘法适用于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2、 建立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基线。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了采自北京、河北、内蒙等地区未使用过氟吗啉和烯酰吗啉的黄瓜栽培地的77株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吗啉对供试霜霉病菌的平均EC50为0. 1360±0. 0487μg/mL,分布于0. 0213~0. 2647μg/mL之间,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病原亚群体,因此可以用该单峰曲线作为田间监测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抗药性的敏感基线。3、 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以同类杀菌剂烯酰吗啉和具有高抗药性风险的杀菌剂腈嘧菌酯为对照药剂,采用药剂驯化及紫外线诱变的方法进行室内抗药突变体的筛选,均获得了氟吗啉、烯酰吗啉和腈嘧菌酯的抗药性菌株。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氟吗啉、烯酰吗啉和腈嘧菌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分别为1. 64~3. 28、 1. 64~4. 10和16. 10~29. 90倍,而经紫外线诱导获得的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则分别达到2. 24~64. 94、 5. 46~88. 31和55~733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抗腈嘧菌酯突变体的抗药性水平均高于抗氟吗啉和烯酰吗啉的突变体。抗氟吗啉的突变体在抗药性水平、致病力、抗药性稳定性、适合度和竞争力方面均比敏感菌株低,但部分菌株的抗药性能稳定遗传,也具有潜在抗药性风险。其抗药性风险程度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相似,但低于高抗药性风险药剂腈嘧菌酯。对室内抗药突变体的交互抗药性研究表明,氟吗啉和烯酰吗啉之间存在正交互抗药性,但与腈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无交互抗药性。4、 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吗啉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表明,分别用氟吗啉单剂及其与代森锰锌的复配药剂连续喷施7次后,病原菌群体对氟吗啉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且随着施药剂量和用药次数的增加,敏感性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施药前病菌群体对氟吗啉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与敏感基线吻合,而第14次施药后氟吗啉单剂和氟吗锰锌复配制剂处理的抗药性菌株的EC50分布在3. 00~53. 00μg/mL之间,均超出了敏感基线的范围,且与敏感基线呈不连续性分布。表明在两种药剂处理方式下黄瓜霜霉病菌均对氟吗啉产生了抗药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大多数抗药性菌株在致病力、抗药性稳定性、竞争力和适合度等方面均强于敏感菌株或与敏感菌株相近。5、 6种染色方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染色效果的比较研究表明,曲利苯兰染色法适用于药剂对菌丝和吸器的形态毒力研究;荧光素钠和Calcofluor荧光染色法可用于药剂对其它无性阶段影响的研究。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药可抑制菌丝的生长、孢囊梗的形成、孢子囊的产生、休止孢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和吸器的形成,导致菌丝生长端呈串珠状畸变,高浓度下能使菌丝尖端裂解,胞内物质外渗,而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影响。6、 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的呼吸作用及细胞膜通透性均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