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私是社会中常见的行为,然而关于人们对偏私行为做出何种道德上的评价及其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获取与资源损失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的差序关系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包括3项子研究。第一项为预研究,其目的是验证个人与母亲、亲兄/弟/姐/妹、朋友、邻居、陌生人这五种关系是否存在差序性。采用第三方所认为的关系双方的重叠程度和不同关系所具有的10种人际特质的高低程度作为差序性指标,结果表明:对于五种关系,关系双方重叠程度的大小和8种人际特质的高低均表现为母亲>亲兄/弟/姐/妹>朋友>邻居>陌生人,而在功利特质的程度上,该排序则是相反的,这说明人们的确认为个体与母亲、亲兄/弟/姐/妹、朋友、邻居、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序性,在本研究中可将其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第二、三项子研究检验了资源获取与资源损失情境下,人际关系差序性是否对偏私行为道德评价有影响。结果表明:资源获取情境下,随着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的差序关系变近,人们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先降低后升高;而资源损失情境下,随着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差序关系变近,人们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逐渐上升。研究二探讨了资源获取与资源损失情境下,评价者的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是否对人际关系差序性对偏私行为道德评价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以借鉴独裁者范式设计的实验室分配任务为偏私情境,选取了个人与陌生人、朋友和姐姐三种差序关系。结果发现:相对于未涉及偏私的行为,人们认为偏私行为更不道德;在资源获取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差序关系的远近对道德评价无影响;在资源损失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的差序关系越近,则人们对该行为的道德评价越高;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对人际关系差序性与道德评价的关系有调节作用,资源获取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的差序关系越近,低个人传统性的个体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越低;资源损失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的差序关系越近,低个人现代性的个体人们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越高。研究三探讨了资源损失情境下,感知责任作为人际关系差序性与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结果发现,感知责任在人际关系差序性与道德评价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差序关系越近,第三方感知到行为主体对偏私对象负有的责任越大,对其行为的道德评价也越高。以上三个研究证明,人们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受到资源获取抑或损失情境的影响,资源获取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差序关系(除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外)越近,第三方对其行为的道德评价越低;资源损失情境下,行为主体与偏私对象差序关系越近,第三方对其行为的道德评价越高。不仅如此,人际关系差序性与偏私行为道德评价的关系受到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调节作用,而感知责任则是资源损失情境下上述关系的中介机制。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本研究的意义、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