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玄”作为日本中世时期的文学概念自有其发展始末,而直接影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以及佛教经典。“幽”与“玄”本是分开使用的两个独立词,因意义有相通之处而结合为一个同义复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这个词也被译经者们用于表意佛教中的般若境界。随着佛教东渐日本,以及后来宋明理学的输出,幽玄带着神秘的面纱在日本原始神道的感染下改头换面,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美学理念之一,引起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革命,这离不开中国古代诗学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史哲始终以其相融相合的形态体现在文人的各类作品中,包括许多诗歌评论家同时也是精通三教的博学者,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写作《文心雕龙》前曾夜梦与孔子南行,醒来后兴奋不已而著书。书中多次引用《庄子》典故,用“神”、“气”等喻行文,又体现了他对道家的认同。与其他文人不同,刘勰作为一个佛教沙门,不仅精通佛理,更能以佛经体大虑周的特点创作出同样完备无缺的文学论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此,以《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展开对幽玄的讨论则是一个方便之门,既可追源逐本,查找出其哲学来源,又可引申开来,说明对文学的影响。幽玄在日本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虽受到中国诗学和佛教的影响,却又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含义,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经历了“心姿”、“有心论”、“空寂”、“闲寂”等概念的转换,不论是在单独意义上还是在综合意义上都得到了发展。不论处于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期,“幽玄”的使用频率都是较高的,并没有因为其他相关概念的发展而被取代,可见这个词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幽玄”一词不仅在道教或佛教的经典中常见,在史书和文论中也有所涉及,然而关于幽玄的研究专著却为数不多,多数为单篇论文,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遗憾的事情。本文限于篇幅和文史资料的不足,在研究幽玄起源和发展问题上也显得捉襟见肘,错谬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借此机会引起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加强关注,抛砖引玉,以期博学之士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