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古气候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hd546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陆架及陆缘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有关南海氧同位素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及黏土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关注地质历史时期南海北部沉积有机质输入以及南海北部陆缘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的研究较少。本论文选取了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区STD235站位和深海盆区ZSQD289站位的沉积柱状样品,在准确厘定年龄框架的基础上,从沉积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孢粉及黏土矿物等研究手段,探讨了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输入强度的变化以及源区植被的变迁,从而追溯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古气候环境历史。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STD235和ZSQD289柱状样的沉积速率、TOC(总有机碳含量)、TN(总氮含量)和δ13Corg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具有相关性,即冰期对应高值,间冰期对应低值;而δ15N则表现为末次冰消期其值偏高,全新世其值偏低的特征,与气候旋回没有明显对应关系。STD235和ZSQD289柱状样TOC/TN比值范围分别为5.41~16.06和5.71~14.77,δ13Corg值分别为-23.8~-21.0‰和-24.5~-21.0‰,且样品中正构烷烃多以C16~C20和C27~C33的双峰群分布,均表明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及深海盆沉积有机质来源是海相和陆相的混源,且以海相来源为主。STD235和ZSQD289柱状样中每克沉积物(干重)中长链奇碳正构烷烃总量(∑Odd(C27-C33))整体上都表现出冰期高于全新世间冰期的特征,表明了冰期时陆源有机质的输入增加。  STD235和ZSQD289站位的黏土矿物组合都是以伊利石为主,高岭石、蒙脱石及绿泥石含量都较低,表明南海东北部的黏土矿物基本来自于相同的物源区,可能以台湾岛的贡献为主。STD235和ZSQD289柱状样沉积物以富集轻稀土为特征,且REE特征参数的分布与台湾南部河流沉积物样品接近,反映了两个柱状样与台湾南部河流沉积物具有物质来源及成因上的同一性。STD235和ZSQD289柱状样主量和稀土元素参数及化学风化指数CIA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有对应关系,都指示了南海东北部的周边地区在间冰期经历了比冰期更强的风化过程,指示了末次冰期晚期以来南海东北部气候由相对冷干向暖湿转变。  利用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估算得到STD235柱状样的C4植物相对贡献在28.4~66.5%之间,冰期平均值为55.8%,间冰期平均值为39.5%,ZSQS289柱状样中C4植物含量为26.6~52.0%,冰期时为42.1%,间冰期为35.9%,整体上表现出冰期向全新世过渡中C3植物生长更加繁盛,而C4植物不断萎缩的特征,与孢粉记录的草本/木本植物消长变化及正构烷烃链长指数的变化(C31/C27及ACL)基本一致,共同反映了南海东北部陆源区冰期较间冰期更为干旱的气候条件。  CIA值和C31/C27比值记录了一些气候突变事件,推测可能与首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发现的YD事件及Heinrich事件(H1、H2和H3)有关,表明了南海北部海域与高纬度地区在末次冰期中的千年、百年级快速气候变化上存在遥相关。但由于南海北部的陆源高等植被输入主要来源于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短期气候波动可能对南海北部低纬度水文状况的影响较为有限,可能不足以引起该区域植被群落繁盛更替的变化,因此以上气候事件并没有体现在STD235及ZSQD289钻孔所记录的陆源植被种类的变化中。  总体上看,末次冰期晚期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及深海盆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时陆源有机质的输入明显强于全新世间冰期;其源区(主要为台湾)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被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在间冰期较冰期相对增强,气候条件由相对冷干的冰期向温暖湿润的全新世间冰期转变,东亚季风系统应该是控制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主因。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勘探实践和研究资料证实,盆地陡坡带的深水浊积扇、滑塌浊积扇及中央洼陷带的滑塌浊积扇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重要场所.该文以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
该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造山带与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古构造分析等分析方法,结合盆地钻井、地质和地震资料,全面系统地研究塔里木大型叠合复合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恢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是研究碳酸盐形成环境、物质来源的基本手段,同时可以指示环境演化、成岩机理等信息,目前几乎所有有关碳酸盐的研究都涉及到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
该文研究了Th、Nb、Zr判别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机理,发现不同构造环境区玄武岩系的Th、Nb、Zr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其比值特征能将玄武岩形成的大地构造位置很好地划分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古老、独立起源、延续发展等特征而成为世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尤其是中国古老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特征,更是吸收了人们的注意力.
该论文主旨在于对塔里木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的成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进而研究塔中地区的油气成藏问题.首先,研究人员按岩相和岩性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地层划分为三套生储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早期磷酸钙质骨骼化石,所研究的化石类群包括磷质腕足类、管状化石(Sphenothallus, hyolithelminths)、微网虫骨片、托莫特壳类、原牙形类及牙形状化石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包括原持提斯(Z-S)、古特提斯(D-T)、中特提斯(T-J)和新特提斯(J-E)等四个发展阶段.该文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
该文在大量地震和钻井旋回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层序界面分析,在下第三系地层中识别识别出一、二、三级层序界面,划分出一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