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混凝土中行为特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ool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的沥青混凝土作为环保类铺装材料,既能承担交通任务、保证行车安全,又可以消化建筑垃圾、减少矿石资源的开采,对降低工业能耗、推动“碳中和”进程具有积极的工程实践意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研究,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再生集料掺量与宏观路用性能之间关系的简单挖掘,然而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额外产生了水泥砂浆-沥青界面和旧天然集料-沥青界面等多种的物相界面,单纯掺量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再生集料对建设与服役期内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再生集料结构组成和形貌特征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多物相界面特性,归纳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低温裂缝萌生与扩展规律,分析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高温流变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考虑再生集料强化效果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再生集料进行了宏观、细观和微观尺度分析,明晰了再生集料物理力学、结构形貌、以及矿物组成特征之间相关关系。通过再生集料宏观性能试验,明确了再生集料与天然集料性能差异;利用X-ray CT扫描方法获取了再生集料颗粒内部细观图像,并基于“体素”空间建模技术重构再生集料三维几何结构,统计分析了再生集料形貌、附着水泥砂浆、原始孔隙分布特征;依托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通过差分分形维数算法和Rietveld全谱精细化拟合量化了再生集料微观形貌与矿物组成特征;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了再生集料宏观性能-细观结构-微观组成之间相关关系。其次,采用微观性能试验和细观数值仿真技术,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内部各集料相-沥青砂浆界面过渡区的行为特性进行了多尺度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与纳米压痕试验,获取了不同物相界面形态、以及力学特征的渐变规律,明确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真实再生集三维数据构建了再生集料-沥青砂浆界面损伤有限元模型,归纳了不同组成、形貌特征的再生集料-沥青砂浆界面损伤发展规律;确定种群规模为60,5-14-1(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拓扑结构的GA-BP网络模型,采用GA-BP神经网络敏感分析方法,揭示了再生集料形貌、组成对界面损伤的影响机制。再次,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断裂行为进行了材料多尺度分析,探索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裂缝形成内因及裂缝形成与扩展规律。采用低温条件下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半圆弯曲断裂试验明确了材料组成、损伤状态、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宏观断裂特征的影响关系;引入数字图像相关法技术,捕捉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细观裂缝的萌发与扩展过程,揭示了裂缝扩展路径选择的机理;同时基于内聚力CZM模型,构建了全局多物相界面特征的二维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仿真模型,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的半圆弯曲试验进行数值计算,采用Levenberg-Marquardt全局优化法建立了宏观断裂指标、细观断裂指标与再生集料特征之间统一预测方程,明晰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细观裂缝萌发、裂缝损伤状况和宏观断裂行为的影响关系。而后,在再生集料结构组成和形貌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拌合-压实-服役期间的高温流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拌合扭矩测试试验,研究了再生集料特征参数、施工、设计参数对拌合流变行为的影响关系,建立了考虑再生集料特征的拌合流变预测模型;通过旋转压实试验和二维光学切片扫描技术,归纳了压实过程中细观接触结构的沥青砂浆厚度变化规律,明晰了压实成型阶段再生集料对压实流变行为的影响机理;结合单轴贯入、单轴压缩试验和X-ray CT扫描技术,探究了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高温流变破坏的细观结构损伤机制。最后,在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性能波动成因及其发展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再生集料强化方法和强化后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提升/修复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再生集料强化方法与相关规范要求的总结,提出了再生集料强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于沥青混凝土应用需求,采用弯曲小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车辙试验对强化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提升/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将再生集料强化方案比选纳入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设计范畴,借助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提升/修复效果验证强化方案可行性,实现了考虑强化效果的再生集料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优化。
其他文献
<正>数字赋能行业,内容夯实产业,数字化发展具备强通用性和强交互性、高增值性,激活了文旅产品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正在开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发展具备强通用性和强交互性、高增值性,激活了文旅产品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所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期刊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各种类型的建筑环境。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不同,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对人员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室内微生物。人的一生中约有90%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度过,其中,住宅环境占70%。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室内微生物暴露与室内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可能导致如呼吸道疾病,急性毒性反应,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等。室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对室内
学位
农业秸秆和市政污泥分别是农业生产过程和城市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类有机固体废弃物,不妥善的处置这两类固体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厌氧消化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处置方式,利用共混厌氧消化的方式对秸秆和污泥进行处理,能够低成本的实现秸秆和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秸秆与污泥共混厌氧消化时,秸秆组分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秸秆组分与污泥间的交互作用会对厌氧消化的产甲烷性能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对此,
学位
数字技术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也使乡村旅游更好顺应游客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面对游客旅游消费持续升级的时代环境,通过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的动能优势,精准把握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共享优质乡村旅游资源,重塑旅游服务形态,打造“数字旅游+”新业态,构建“互补耦合”的乡村数字旅游新生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效能。
期刊
平原水网城市河网区缓滞型河道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底泥作为河道水体中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形成污染内源,对其实施常态化清淤与底泥脱水处理是保障水质的有效方法。但关于缓滞型河道这类小微水体底泥脱水性能与处理技术控制要素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压滤模型机试验和工程应用实践等研究手段,开展城市缓滞型河道底泥理化特征与脱水性能关键控制要素研究,为常态化清淤产生底泥的处理技
学位
目前,根据市场需求,无人机在军事、工业、电影拍摄、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设计了一款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机雪山垃圾回收系统,该系统搭配有机载显示通讯模块以及无线图传模块,通过无人机携带的机械臂对特定目标进行拾取,模拟在复杂环境下对雪山垃圾的清理。通过设计、控制和验证测试,该系统可用于雪山垃圾回收的领域。
期刊
当前社会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旅游经济实现复苏的新动能,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从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率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绿色发展、数字技术支持、创新转型潜力六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31个省份数字旅游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的演化态势。结果表明:2011—2019年31个省份数字旅游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广东省持续位居第一,其中数字
期刊
微乳液具有独特的液-液封闭界面,在生物医药、化学化工、材料工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而乳液液滴的高效制备和精确操控是实现其功能的必要前提。近些年,生物制药、细胞分选以及惯性约束聚变制靶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对微流控乳液制备和后续液滴动力学行为的调控精度与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常规微流控技术单纯从控制各相工质流体力学特性的角度来调控乳液制备及后续液滴动力学行为,电场主动调控手段的引入可以实现更高效
学位
报纸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能够显著地提升系统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成为第五代(5G,5th 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由于系统中硬件精度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实际通信系统中的硬件不能始终保证处于性能理想的工作状态,因此会导致硬件失配和IQ失衡(IQI,in-phase quadrature-phase i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