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及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各种原因(创伤,肿瘤、感染等)引起的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它们都有各自的缺点:自体骨移植的缺点有来源有限、供体部位易发生感染、畸形以及植骨功能的继发丧失等;异体骨移植有传播疾病、引起宿主免疫排斥反应等的危险。组织工程的兴起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寻找一种合适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要求具备以下几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骨传导性及诱导性;满意的机械强度;可塑形性;合适的孔径,保证新生骨组织的长入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供应:支持骨细胞生长和功能分化的表面化学性质与微结构。单一的生物材料往往很难具有如此多的特性,因而不同材料之间复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采用仿生学原理,制成一种可注射的塑形简便并且具有良好骨传导、骨诱导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ano-Hydroxyapatite/chitosan, nHA/CS)复合骨修复材料,孔隙率90%,孔径50-200μm。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初始稳定性和强度,既可以原位成形固化,满足有支撑需要的骨缺损部位的修复,又可以任意塑形,对其他类型骨缺损部位进行原位填充。但该复合材料是否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细胞是否无害尚不确切,同时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也待进一步动物实验证实。研究目的: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原代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体外将稳定的传至第3代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与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共同培养,观察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2、建立兔股骨髁上骨缺损模型,将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兔股骨髁上骨缺损内,观察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时间及地点:本实验于2008-08至2009-1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方法:1、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实验方法:采用广泛认可的密度梯度离心法从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和胫骨骨髓中获取原代兔骨髓基质细胞,将稳定的传至第三代的兔骨髓基质细胞接种到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上,体外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作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对接种到材料上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增殖状况进行观察,计数细胞接种后1,2,4 h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状况,并计算黏附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种植细胞的细胞周期,有无异倍体出现,并计算增殖指数,对接种细胞的遗传学行为进行评价。2、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实验方法:将24只体重为1.5-2.0kg的新西兰白兔,双侧股骨髁上建立直径为7mm,深度为10m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4周组、8周组、12周组,每组8只。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可注射壳聚糖材料作为对照组。分别于4、8、12周末①大体观察材料植入后动物的生命活动状况,并观察标本骨缺损修复愈合状况;②X线、CT横断面扫描进一步观察骨缺损的影像学修复效果,并根据CT值,对骨缺损愈合状况进行评估;③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骨缺损与材料交界部位新生骨形成,材料降解,骨缺损愈合的病理变化过程,④电镜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侧骨缺损部位植入材料与自体骨结合状况及新骨形成,材料降解的连续过程。研究结果:1、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梭形的骨髓基质细胞围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边缘生长,随着时间的递增,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生长状况良好。②电镜学检测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表面上生长状况良好,从胞体伸出长短不等的伪足黏附材料上。③黏附率测定结果表明,细胞接种到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1 h时黏附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接种2,4 h后两组黏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接种后,两组均保持正常的分裂增殖速度(P>0.05)。材料组和对照组细胞皆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不大。2、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实验:①大体观察:术后所有兔子生命活动状况均未见异常,观察期间内未出现肢体骨折现象。实验组:4周后正常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的界限尚清晰;术后8周股骨髁上缺损区材料与周围宿主骨组织界限模糊,表面光滑,有光泽,按压移植部位有阻抗;术后12周骨缺损完全修复,色泽与周围无明显差异,按压移植部位阻抗与周边正常骨组织相似,高度约与正常骨组织相平。对照组:对照组4周后材料和骨组织结合较为紧密,无明显缝隙,纤维软组织长入材料中;术后8周材料与骨组织界限模糊,表面有光泽但欠光滑,颜色稍暗,按压移植部位稍有阻抗;术后12周骨缺损未完全愈合,色泽与周围无明显差异,按压移植部位有一定的阻抗,有部分骨皮质缺损,纤维组织填充。②X线检查结果:实验组:4周时正常骨组织与材料之间存在一环形的透光带,髁上缺损可见;8周时正常骨组织与材料之间透光带模糊,缺损区域透光性稍低于周围宿主骨组织;12周时髁上骨缺损愈合,未见与周围骨组织有明显的透光性差异。对照组:4周时股骨髁上骨缺损清晰可见,材料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透光带;8周时骨缺损较前减小,缺损区域透光性低于周围宿主骨组织;12周时骨缺损较前进一减小,但未完全愈合。③CT检查:实验组:4周正常骨组织与材料之间有明确的界限,骨缺损外层骨皮质不连续;8周时正常骨组织与材料界限模糊,外层骨皮质已有连接;12周时骨缺损完全修复,缺损区域于周围骨组织之间未见有明显差异。对照组:4周正常骨组织与材料之间界限明显,并可见到缺损;8周时界限稍模糊,骨缺损较前有愈合,但外层骨皮质不连续;12周时骨缺损部分修复,仍有少部分骨皮质仍不连续。CT值比较提示4、8、12周末实验组、对照组骨修复效果均存在差异(P<0.05),结合大体及影像学证据,实验组骨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④组织形态学:实验组:4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有新骨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形成,材料与骨组织生物形容性好,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生长,此时已有部分材料降解;8周后,出现大量新生骨小梁,且骨小梁排列较整齐,并可见少量板层状样骨组织,材料较前有进一步降解;12周时,材料已完全降解,可见大量新生板层骨组织,哈佛氏系统形成,原缺损区被新生板层骨组织填充,骨组织相互连续。对照组:4周时纤维软组织长入材料,并可见淋巴细胞等,宿主骨边缘可见少量纤维骨痂形成,并见材料降解;8周后见大量纤维骨痂形成,少量新生骨小梁形成,未见板层骨形成,材料较前进一步降解;12周后少量板层样骨组织形成,纤维组织填充原骨缺损区域,材料已完全降解。⑤电镜学观察电镜检查发现:实验组4周时,骨质与材料紧密结合,但交界面尚清晰;植入8周时,材料与周围宿主骨组织界限模糊;材料植入12周后,扫描电镜观察到材料已基本完全降解,骨缺损部位完全被板层骨所替代。结论:①兔骨髓基质细胞能在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上正常生长、增殖、分化,说明该材料对细胞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单纯壳聚糖好,具有确实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其他文献
肠系膜肿瘤临床罕见,且缺乏典型症状,极易误诊误治。该肿瘤组织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其中以淋巴来源的肿瘤最为常见,囊性肿瘤多为淋巴管囊肿,实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最为多见[1]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大军的主力之一,中小企业的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而胶合板企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占员工总数的60%以
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文献均规定,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目前,澳大利亚在婚姻家庭法的立法中确立了“儿
<正> 中医的三因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宗教迷信、唯心主义作斗争中产生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
<正> 对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活动理论、双重建构思想,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皮亚杰及其学派自始至终极为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却没
<正>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分子HER2(erbB2/neu)在包括乳腺癌、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特异表达,并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受体,HER2信号促进肿
通过对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探讨,为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文化建设,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有力的依据。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按照历史时间序列并从构成文化的不同层面梳理丝绸
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西医学在治疗本病上,尚无能完全根治的有效方法,多采用激素建立人工周期,促进排卵等,治
本篇论文依据考古学资料、历史文献、和甲骨卜辞,在吸收前人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商代的畜牧业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一种新型的汽车主动安全装置,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功能是在汽车紧急制动时防止车轮发生抱死现象,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