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宽厚比薄柔H形钢构件由于其截面肢宽腹薄,在同等截面面积下拥有更大的回转半径、抗弯刚度和屈服弯矩,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被应用于轻量化的低多层钢框架体系中。然而由于薄柔H形截面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其破坏模式主要由板件的局部失稳所主导,因此导致构件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偏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塑性变形能力,阻碍了截面塑性铰的形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得到轻量化钢框架体系合理准确的“低延性-高承载力”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确保轻量化钢框架在抗震设防地区的安全性,亟待开展对于薄柔H形钢构件抗震性能的相关研究。本文以薄柔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水平抗震性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以及滞回性能展开相关研究。对双向压弯加载条件下钢构件抗震性能及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对于两主轴特性具有显著差异的H形截面其双向压弯作用下的极限状态并未有明确统一的判定准则,且未充分考虑双轴相关作用;对不同加载路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钢筋混凝土构件以及方钢管、圆钢管。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现状的不足。基于平衡稳定性能量准则,从弹塑性稳定角度提出了用于确定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向压弯构件的极限状态判定准则,对于塑性铰截面定义为截面出现塑性铰时转化为几何可变机构达到其极限状态;对于由局部屈曲控制的薄柔截面其极限状态为屈曲起始时刻。并在后续章节中分别从简单单调加载路径、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以及水平地震激励等三种加载规则验证了该准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采用ABAQUS建立了不同轴压比、腹板和翼缘宽厚比的H形截面构件在不同加载角度下的单调加载的参数分析精细化模型,并基于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选取三组典型试件分析双向弯矩发展过程与极限抗弯承载力间的关系,考察加载角度对极限行为的影响以及板件局部屈曲的发展机制来验证极限状态判定准则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大量的参数分析结果,提出适用于不同截面分类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并对相关曲线公式进行了可靠性统计和分析。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轴压比和六种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H形截面钢构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以考察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滞回性能评估。从极限承载力与极限相关曲线、滞回性能、延性、耗能性能和损伤特性等五个角度分析了加载路径的影响规律,并修正了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随后,基于损伤特性指标建立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对三类不同截面分类下的典型构件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验证了修正后的极限相关曲线可基本预测出H形截面钢构件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并从双向弯矩发展及双向柱顶位移两个方面验证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航空整体加强框在机身部件级装配过程中起主承力、主定位作用,其刚度相对飞机其它零件较高,周边轮廓与其他零件进行装配协调时,同样的定位间隙会产生更大的装配应力,造成后续装配定位操作困难,部件装配精度降低及应力腐蚀,甚至导致飞机强度和寿命的降低。为了保证飞机机体部件的装配精度,需要成倍地提升大型整体结构件的定位质量。正视制造差异,改变传统强迫定位造成的定位过程管控性差和定位结果复现度低的现状,保证大型整
基坑工程是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测试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对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常规设计中,通常基坑支护结构是在朗肯主动土压力作用下计算的,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使用弹性地基梁法分析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时,用m法来计算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是其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土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常数m
螺栓球网格结构在体育馆、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建筑中大量使用,该类建筑除满足日常的功能外,还需在地震发生后发挥地震避难所功能,其安全性与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密切相关。震害调查及研究结果均表明,螺栓球节点是螺栓球网格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强震下易发生超低周疲劳破坏,震害表现为高强度螺栓拉脱、拉断、弯曲、折断等。因此,对螺栓球节点在强震下的超低周疲劳性能研究成为了防灾减灾和建设韧性城市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本
悬挂结构以其良好的建筑适应性、明确的传力路径以及潜在的高效结构性能等综合优势,深受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青睐,在国内外众多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应用高强钢材构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高层悬挂钢结构体系,并将其推广应用于示范工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357)的资助,针对其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在文献查
空间网格结构作为大跨度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其节点的连接构造及性能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施工周期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螺栓球节点具有装配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焊接空心球节点具有杆件对中方便,刚度大、密闭性好的特点。若能得到集上述两种常用节点优势于一身的节点,必将大幅提高空间网格结构的技术先进性,安全适用性,经济合理性。本文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采用管类构件的空间结构节点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内容
黄土状粉土作为一种非典型黄土因其特殊的性质在过去的工程建设中通常不被使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速推进,近年来在山西等黄土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将黄土状粉土作为路基或地基填料用于工程建设的情况逐渐成为常态。而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土的非饱和特性息息相关,如在降雨后发生的路基沉陷等。为预防解决此类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深入研究黄土状粉土的非饱和性质十分必要。因此,本文通过室内试
销铰节点作为一种理想的铰接节点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空间结构中。而空间结构的受力关键是节点的受力是否满足其强度与刚度需求,在往复动力荷载作用下,大跨度钢结构的销铰节点螺栓销轴可能会发生疲劳失效,对结构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威胁。针对销铰节点的国内、外相关规范条文及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构造设计要求与静力承载性能,对于其在往复动力荷载下的疲劳强度与破坏表征尚缺乏充分的阐述与报道。因此本文在国家自
红色古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和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村落,其理论研究应成为村落保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古村不仅蕴含历史文化遗产共同的价值,而且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特殊价值。山西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军事背景,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辗转于山西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古村,古村内有许多价值较高的革命历史建筑,其历史和军事地位不言而喻。近些年来,人们对红色古村保护的重视进一步
拥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古建筑,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瑰宝。现存的古建筑在经历过多次地震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这足以表明中国古建筑卓越的抗震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古建筑木结构柱脚会出现糟朽、材性劣化等残损,对古建筑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柱脚材性劣化对古建筑木结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本文根据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污染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岩土工程材料被典型污染物影响后,其抗压强度降低、结构变化导致材料丧失利用价值,所以岩土工程材料污染后力学性质的变化是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泥-煤系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物理力学性质与机理研究[51879180]开展系列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