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和心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对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事前预防,又需要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恢复。通过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生态结构、恢复其基本生态功能,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不断健全与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之间的强烈反差迫使我们反思现行的环境立法。现行环境立法普遍侧重于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则关注不够。二十一世纪是生态环境恢复和再生的世纪。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对生态环境恢复的因应尚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和再生时代的需要。在继续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预防性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性立法。生态环境恢复立法是我国下一阶段环境立法的重点。   生态环境恢复的概念来源于恢复生态学中的“生态恢复”。生态环境恢复并非是要恢复原状,而是要通过停止外界的不利干扰,降低不利干扰的强度或者减少不利干扰的规模,并辅以人的主动干扰,促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及其内部的各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或者即使不能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也应在人的帮助下,恢复其基本生态功能,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看来,生态环境恢复既是对现有环境保护策略的借鉴,更体现为对现行环境保护策略的超越。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和政治学中都蕴含着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应以生态正义、生态秩序、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破坏者恢复责任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为基本原则。国外生态环境恢复及其立法为我国生态环境恢复立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主体多元、利益复杂、内容广泛等特征。生态环境恢复既依赖于各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更依赖于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我国生态环境恢复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立法中,生态环境恢复法律制度也不成体系,难以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保障。一方面,应修订包括宪法、环境基本法在内的相关立法;另一方面应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生态环境恢复法制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异化现象愈发明显,且呈蔓延之势。诸如误解生命、轻视生命、娱乐生命等生命问题需要哲学的追问与解答。然而我们发现如今真正科学、有效的生命哲学思想并
在沈阳市和平区,沈阳铁路实验中学的党建工作是特色鲜明的,在学校党组织书记中,王莉钧书记给人的印象也是异常深刻,她热情大方而又极富感染力。作为学校书记,多年来,她始终坚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目前城市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55%.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出路是进行绿色、环保的资源利用.近些年来,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保护等可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发展和扩大乡村基层民主,确保农村村民可以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村民自治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村级治理制度,是根据宪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人的思想也走出了封闭状态,人们越发关注自身的精神诉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得以彰显。在面临着主体性回归的过程中,人们也产
学位
东亚地区在世界政治和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已经消失,但情况却并不乐观。不但旧的地区热点,如朝鲜半岛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不但具有慢性炎症的特征,而且炎症反应的起始与持续都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参与[1]。先天性免疫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变动意味着利益和风险的转移,股权变动在何条件下生效,以及在生效要件瑕疵情形下股权变动效力的评定规则会对股权变动当事人的利益带来巨大影响。但是,由
纵观世界历史,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科学技术发明还是典章制度创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的封建监察制度也为他国所少见。在封闭的政治法律文化氛围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监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建筑中也越来越注重节能,绿色建筑势必成为主流趋势.绿色建筑符合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理念,文章简述了绿色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