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是福建省夏季高温季节能出菇的珍稀食用菌,其营养价值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仅漳州地区2008年大杯蕈栽培量就达13000万袋,产量达3.25万吨。针对大杯蕈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福建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出发,开展大杯蕈高效栽培、周年化生产、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和减少废弃菌袋对环境污染的研究,探讨替代木屑资源栽培大杯蕈技术、热风炉加温技术和菇柄的高附加值开发利用技术。为实现大杯蕈在福建省周年规模化产业生产、促进菇柄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从华中农大等地引进3个大杯蕈菌株,筛选出菌丝生长较好的大杯蕈1号菌株1个。2.为缓解食用菌产业存在的“菌木矛盾”,研究了园林绿化的榕树废弃枝桠、玉米秸杆、稻草等替代木屑栽培大杯蕈技术。结果显示,用玉米秸秆和榕树枝桠可完全代替木屑(占基质总量60%)栽培大杯蕈,其生物效率与CK没有显著差异(P>0.05),还可提高3.91和3.32个百分点。3.分析比较了漳州大杯蕈产区常规栽培模式的差异。结果显示,模式Ⅰ(芗城)生产成本最低,但其菌袋污染率也最高,生产效益也较低;该模式是以闽南地区蔗糖生产废弃资源——蔗渣来代替木屑,木屑用量仅占20%,对于缓解“菌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模式Ⅱ(南靖)生物效率和生产效益最高,但其生产成本也最高。模式Ⅲ(靖城)在生物效率、制袋成品率、生产效益均较好,生产成本偏高。模式Ⅳ(龙海)生产效率最低,但其制袋成品率最高,且生产原料未添加棉籽壳,不存在转基因棉籽壳的风险,符合食用菌的绿色生产标准。模式Ⅲ和模式Ⅳ大大减少了生产中麦皮的用量,可缓解食用菌生产存在的“菌木矛盾”。4.采用高蛋白稻草粉代替麦麸栽培大杯蕈,其生物效率与麦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明显优于一般稻草部分替代麦麸栽培大杯蕈的生物效率(P<0.05)。5.针对福建省的冬季气候无法满足大杯蕈出菇温度条件的问题,研制出环保、实用、构造简单、热效能均匀、节能可调的热风炉加温装置。实践证明,在闽南地区,以废弃的菌袋作燃料,利用热风炉增温装置提高栽培场温度到27℃左右,可使大杯蕈在冬季正常生长,出菇,实现大杯蕈的周年栽培。6.大杯蕈菇柄通常是作为废弃物处理,为充分开发利用其较高营养价值的资源,提高杯蕈菇生产的加工产品附加值,本研究以大杯蕈菇柄为原料,研发了葛菇粉丝膳食食品的生产工艺。结果显示,葛菇粉丝最佳生产配方为葛淀粉35%,葛粉1%,杯蕈菇柄粉7%,配伍淀粉Ⅰ32%,配伍淀粉Ⅱ25%;产品营养品质达到蛋白质含量1.10%,葛根素含量达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