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版印刷术,由德国人塞内菲尔德发明。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是缓慢而曲折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石版画教学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刚刚起步。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相继开设石版画专业和石版画工作室为标志。
松尔霍芬石印石,是作为石版印刷术的理想版材。但由于大量的开采,已经致使这一资源枯竭。自明末清初,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就有人积极的在寻找可替代资源。包括辽宁复县、湖北武汉、四川江油、云南大理等地均在尝试可替代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已经用于石版画教学的石质版材有:湖北武汉的松滋石、四川江油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印石的缺乏现状。但是多由于石质本身或颜色的问题,并未广泛应用。尤其是已经出具开采规模的湖北松滋石,由于其版面的速干性,在北方的干燥环境下,给实际的印刷操作增加很大难度。因此,开发具有松尔霍芬石印石性能的石印石版材,便显得尤为重要。
松花石,又称为“松花玉”。早在清朝就被作为上等的砚材,并享有很高的艺术和社会评价。封为“御砚”、“国宝”。松花石石印石研究,是基于其与松尔霍芬石相似的地质形成因为、地质形成环境、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化学元素、物理性能,并通过石版印刷实验证实松花石具有松尔霍芬石的印刷基本性能。其主要成分均为微晶方解石成分。其厚度、密度、吸水率均与松尔霍芬石相近。化学成分中碳酸钙与氧化钙可以遇水转换。因此,松花石替代松尔霍芬石在石印上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对松花石进行石版画基础技法试验:铅笔、水墨、沥青、油底等。试验围绕松花石同松尔霍芬石的基础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形成画面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针对油墨的敏感性、着墨效果、稳定性、还原效果等对比分析色调、色阶的丰富程度。试验中发现松花石具备很强的颗粒感和油墨吸附力,具备大的整体画面效果。因此,画面更适于创作粗旷的表现效果的作品。松花石自身最具有表现力的技法当属沥青直绘技法。其画面呈现的水晕及油圈效果很丰富。肌理效果更为迷人,画面张力强烈。因此,通过对松花石自身石印技法和效果的多方面尝试,得到了松花石石版画技法方面独具的特色,更为日后的研究和丰富天创了先河。为松花石石印版画的创作带来了丰富性的可能。
松花石石印方面的研究证实:松花石具有质地纯净、抗压吸水的性能、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松花石石印石的开发对于松花石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带来可能。另外松花石石印石的科学开发、开采将带动松花石的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提升,使得松花石这一文化瑰宝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