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离子束辐照甜高粱诱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fsj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由美国肯塔基大学植物与土壤学系提供的甜高粱Keller与Della种子。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辐射处理供试材料的干种子,分析氮离子束辐照后M1代田间存活率、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过氧化物同工酶与辐射剂量的关系;由于M1代存在许多生理损伤而发生很多不遗传的变化,生长不良导致很多植株死亡,因此,本研究M1代没有作选择,田间单穗收获贮存。次年,利用“穗行法”种植,M2代根据田间表现型性状筛选突变体,秋季单穗收获考种,根据田间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和室内考种数据分析,每个品种挑选出12(包括对照株系)株优良
其他文献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在我国曾多次大流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的最有效、最经济和对环境友好措施,栽培小麦品种内抗条锈基因数量有限,已难以解决品种抗病性丧失的难题,因此许多研究者已把注意力集中到利用外源基因解决这一难题上来。研究含有外源抗病基因的重要抗病品种的抗锈性遗传机制以及进行外源抗病基因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鉴定新的抗病基因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危害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农家品种陕515和两个小偃类小麦品种苗期接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鉴定其抗病性并进行遗传分析,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陕515对Sun11-11,CYR29和CYR33的抗病性都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对CYR30的抗病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CYR31的抗病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陕515/铭贤16
学位
为创制杂交小麦白粉病抗病性定向改良育种新体系,白粉病抗源材料N95175,N9134为抗病种质,西杂系列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的亲本为受体,采集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混合菌种为菌源,对供试材料亲本、杂交F1代和回交后代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包括抗性级别、成株期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和病情指数(DI),并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的SCAR标记和与抗白粉病基因PmAS846紧密连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气流传播性病害,该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在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在特大流行年份还会造成更大损失,甚至造成颗粒无收。利用抗病品种是最好的措施,但目前大量的抗病品种在推广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与其抗病基因匹配的条锈病菌毒性小种的出现和增殖,而使得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其抗病性,从而造成条锈病的再次流行。因此不断寻找新的抗源、抗病基因,培育新
学位
20世纪中叶以来,矮秆、半矮秆品种的广泛应用使全世界小麦产量显著提高,矮化育种已成为现代小麦高产、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而矮化育种有赖于矮源和矮秆基因的发掘和利用。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大部分矮源都来自达摩和赤小麦,已定名的26个矮秆基因只有少数几个广泛应用于育种中。造成小麦矮化育种单一化现象严重。因此创造和发现新矮源,丰富矮化育种亲本谱成为小麦矮化育种的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冬小
学位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PX不同世代、不同地点筛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2009年在杨凌对5个世代、5个地点筛选的群体PX材料,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从形态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群体世代改良和多点联合改良对群体遗传特性的影响,探讨多地点、高密度(6000株/亩),低氮,干旱条件种质联合改良效果,为进一步改良和利用新的外来种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世代间的农艺性状看,通过
学位
本研究针对三个簇毛麦易位系V9125-2,V9125-3和V9125-4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揭示了其抗条锈性及抗条锈遗传机制,并对其中一个品种V9125-2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确定了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的位置。结果如下:1.用我国7个条锈流行小种对三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5-2、V9125-3、V9125-4及亲本簇毛麦,受体亲本7182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3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对检
学位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豆科优良牧草,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牧等优良特性,是牧草抗性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黄花苜蓿种质资源,开展黄花苜蓿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保护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以野生黄花苜蓿为材料,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开展了受逆境胁迫表达基因的克隆,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RT-PCR技术,从ABA处理的黄花苜蓿中克隆获
学位
本文对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种的叶片形态特征、抗旱性和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杂种的形态特征和抗逆性与亲本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选择和培育优良杂交品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叶片形态特征来看,杂种F1的叶片外部形态特征偏向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叶表面以及叶缘有纤毛,长穗偃麦草无纤毛,杂种F1叶缘也无纤毛,正反交对叶缘纤毛无影响。中间偃麦草为深绿色,长穗偃麦草为灰绿色,杂种F1
学位
本研究以31株苜蓿亲本及其15株杂交F1代为试验材料,采用农艺学、形态学性状与SRAP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苜蓿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苜蓿亲本与F1代的遗传关系以及F1代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F1代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苜蓿亲本形态学性状分析得出的遗传聚类图将31株苜蓿亲本聚成两大类,紫花苜蓿和4株黄花苜蓿归在第一大类,另外4株黄花苜蓿归在第二大类。其中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