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wl45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本科植物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具有无融合生殖现象,该研究以两种不同生态型龙须草窄叶型和红杆型为材料,利用去雄、杂交等田间遗传学实验方法,通过花粉活力检测,传粉后花粉粒和柱头的荧光染色观察等,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种子内胚和胚乳细胞的相对倍性,采用种子萌发的根尖进行常规染色体压片,观察龙须草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水平,进一步从遗传学和细胞学角度研究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特性,评价供试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程度,为研究龙须草无融合生殖遗传规律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窄叶型龙须草去雄套袋平均结实率为12.2﹪,杂交(窄叶型龙须草为母本,红杆型龙须草为父本)平均结实率为11.23﹪,去柱头平均结实率为10.78﹪,去雄对照平均结实率为12.38﹪;红杆型龙须草去雄套袋平均结实率为9.38﹪,杂交(红杆型龙须草为母本,窄叶型龙须草为父本)平均结实率为8.88﹪,去柱头平均结实率为9.29﹪,去雄对照平均结实率为9.13﹪.2.对龙须草散粉当天的花粉生活力的测定表明(用蔗糖溶液对花粉进行离体萌发):窄叶型龙须草花粉萌发率达到28.1﹪,红杆型龙须草花粉萌发率达到34.13﹪,两者均具有正常的活性;红杆型龙须草花粉经干燥后低温保存(4℃)2天的花粉萌发率为24.17﹪,四天后萌发率为15.31﹪,保存6天后其萌发率仍有10.98﹪.3.传粉后数小时(1-5)的雌蕊整体装片,经过苯胺蓝染色处理,分别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上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率不高,柱头上可以观察到少量正常萌发的花粉和生长的花粉管,荧光显微镜下,花粉管发出较强的荧光;传粉后5小时的花粉管在柱头表面伸长缠绕,多数不进入柱头和花柱;但观察到<5﹪的花粉管能进入柱头毛状细胞.4.采用Partec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生态型龙须草的成熟种子,以种子萌发苗的叶片做对照,设定其细胞内的C值为2C,检测结果表明:窄叶型龙须草种子(每次被检样品中含15-20颗磨碎的种子,混合检测,每个样品重复三次)出现3个峰值,其比例为1:1.48:1.9,其种子细胞内的相对C值约等于2C:3C:4C;红杆型龙须草种子出现2个峰值,其比例为1:1.9,即种子内细胞的相对C值约等于2C:4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红杆型和窄叶型龙须草种子中胚和胚乳细胞的相对C值具有与有性生殖植物不同的水平;两种生态型龙须草的无融合生殖程度有差异.5.建立了适宜于龙须草根尖压片的实验技术.该课题从遗传学、细胞学角度进一步研究证实了龙须草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两种生态型龙须草的种子形成过程不依赖于花粉,种子中胚和胚乳都可以自发形成;两种生态型龙须草具有不同的无融合生殖程度.
其他文献
城市广场在构筑城市共享空间、丰富城市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昆明市区八个主要广场绿地(东风广场、胜利广场、官渡广场、桃源广场、官房广场、西坝怡园
本文以小麦品种鲁麦22号为试材,在两种光强和不同氮素形态下培育,然后加入碳循环抑制剂DLGA(D,L一甘油醛)和氮代谢抑制剂MSX(甲硫氨酸磺基肟),研究光、不同形态氮互作对小麦幼苗碳、氮同化影响的机理,进一步阐明碳、氮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光下小麦幼苗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 成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比弱光下高,光合碳同 化和氮素代谢能力强。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说话人确认技术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实验室环境转向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环境。这给说话人确认带来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信道失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具有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嵌入式系统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嵌入式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
VoIP也称IP电话,网络电话,是一种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语音通信的新业务。随着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VoIP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实际应用,而且正在
阵列天线因其高增益和强方向性而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等领域。随着设备集成度的提高,阵列天线的小型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何去耦已成为阵列天线小型化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技
伴随着不断提高的现代生活需求,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来,尤其是智能视频监控的发展。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是其根本和关键,是
差不嘎蒿(A.halodendron Turcz.ex Bess.)、褐沙蒿(A.intramongolica H. C.Fu)、黑沙蒿(A.ordosica Krasch.)、白沙蒿(A.sphaerocephala Krasch.)、准噶尔沙蒿(A.songarica S
传统的作文教学片面依赖于教师的教与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水平的提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