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研究阶段,“美术馆学”通常被看作是博物馆学的子系统。学者常借用博物馆学的方法及理论开展美术馆研究。但相比较博物馆学而言,美术馆从诞生及历史发展、运营管理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特殊性。本文将美术馆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美术馆历史脉络和社会语境考察,试图厘清建国后我国美术馆诞生时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在“意识形态与专业建构”这双重权力规则下,中国的美术馆并非我们通常概念下的“艺术博物馆”和“非营利机构”,而有着身份独特性。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混杂身份中,美术馆不仅面临着管理难题和改革之困,当以公共价值标准去衡量美术馆时,典藏、公教、研究、策划等基本职能暴露出多重矛盾和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问题不仅指涉美术馆自身功能和合法性,更是将美术馆视为文化的社会表征,呈现建国后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本文从宏观历史与权力、中观的体制与身份、微观的价值与功能,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聚焦”方式展开论述,从而构建建国后美术馆的整体面貌。在引言中阐明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方法、路径、现状。第一章梳理了建国后我国美术馆发展的基本脉络,着重沿着“意识形态”、“专业建构”线索,以中国美术馆的诞生为例,分析影响美术馆发展的外部与自身逻辑,希望进一步揭示影响中国美术馆行业的权力和制度要素;第二章通过进一步概念对比、全国100多位美术馆的调研,呈现我国美术馆独特身份,指出它非通常概念中的“艺术博物馆”和“非营利机构”,并揭示在其混杂身份下面临的改革之困;第三章通过“公共性”概念的对比研究,指出当以“公众为中心”的价值标准来分析美术馆典藏、公教、研究、策划等功能,呈现美术馆具体问题和合法性危机。为了形成合理清晰的论证,本文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运用一手档案、数据等材料,采用历史研究、对比研究、实证调研等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建构起符合中国实践状况的美术馆视角,并揭示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