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绿洲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的短期效应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土壤碳库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能够直接干预短期调控的碳库。绿肥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碳储备的有效措施。西北干旱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利用对土壤碳库影响研究缺乏系统性,限制了绿肥还田生态效益的科学评价。因此,明确玉米农田土壤碳平衡对绿肥还田利用的效应及其机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绿肥全量翻压、根茬翻压、绿肥覆盖免耕与根茬免耕四种绿肥还田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输入特征、土壤呼吸碳排放及土壤碳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绿肥全量翻压与绿肥覆盖免耕可提高玉米农田土壤全碳、有机碳含量,微生量碳。绿肥覆盖免耕与根茬免耕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与无绿肥种植相比,绿肥全量翻压、绿肥覆盖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3.3-44.4%、26.2-37.9%;绿肥覆盖免耕显著提高了播前收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3-9.2%、5.4-7.9%;绿肥覆盖免耕、根茬免耕提高了0-30 cm土层粒径≥0.5 mm各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幅分别为30.0-184.4%、17.9-141.0%,提升主要集中在1-2 mm粒级;绿肥覆盖免耕显著提高了0-30 cm玉米各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幅为39.5-69.0%。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中,绿肥覆盖免耕是提升土壤碳储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及提升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有效措施。(2)绿肥全量翻压、绿肥覆盖免耕与根茬免耕对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影响显著;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及无绿肥种植各土层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70.3-80.3%。土壤水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相关(α=0.001)。与无绿肥种植相比,玉米灌浆期前绿肥全量翻压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绿肥覆盖免耕、根茬免耕对土壤呼吸速率的降幅分别为5.1-17.1%、6.6-12.8%,同时降低了7.0%、6.8%的土壤CO2排放量,差异显著;灌浆期后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绿肥全量翻压、绿肥覆盖免耕分别提高0-30 cm土层4.2-15.3%、6.5-25.5%的土壤含水量。绿肥覆盖免耕、根茬免耕处理下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解释程度较低,分别为70.3%、71.4%。10-30 cm土层,绿肥全量翻压Q10较低,分别为2.226、2.270;绿肥覆盖免耕和根茬翻压处理下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解释程度较低,分别为72.6%、70.9%和70.6%、70.6%。0-30cm土层,仅有绿肥覆盖免耕与根茬翻压处理下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绿肥覆盖免耕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CO2排放量的有效措施。(3)与无绿肥种植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绿肥覆盖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玉米地下部固碳量、碳排放效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碳汇强度;仅有绿肥覆盖免耕下的固碳潜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土壤碳平衡显著高于绿肥全量翻压、根茬翻压及根茬免耕。绿肥全量翻压和绿肥覆盖免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5329.3 kg·hm-2和14641.1 kg·hm-2;绿肥全量翻压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低于绿肥覆盖免耕,分别为2.65 kg·kg-1和2.84 kg·kg-1,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分别为11295.4 kg(C)·hm-2和11977.9 kg(C)·hm-2。绿肥覆盖免耕下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和土壤碳平衡分别为12.2 kg(C)·kg-1和4966.0 kg(C)·hm-2。绿肥覆盖免耕能够在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与土壤碳汇强度。绿肥覆盖免耕提升土壤碳储量与固碳潜力、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及碳排放效果明显,获得了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农田生态系统碳汇与土壤碳汇强度,是干旱灌区固碳减排的推荐生产模式。
其他文献
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
优质牧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寻找优质高产的牧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也是其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择表型良好的亲本杂交培育获得优良小黑麦品种,工作量较大且选择具有盲目性。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是小黑麦重要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273个
燕麦(Avena sativa L.)是优良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目前存在种质资源相对单一、专用品种类型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等问题。创制不同类型种质、培育不同用途燕麦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爱沃、陇燕4号和贝勒2代3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为化学诱变剂,在4个浓度(0%、0.20%、0.25%、0.30%)、3个处理时间(8 h、11 h、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在人工草地建植和天然草地补播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扁蓿豆种子产量较低。陇中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经济区,年际降水变化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全年7~9月份降雨最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筛选出陇中干旱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的最佳覆盖方式,以期为陇中干旱区及类似区域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安定区进行了为期3年
风和风沙流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频繁发生,破坏性极强。强风和风沙流甚至会导致植物幼嫩表皮细胞组织受损,膜透性增大,细胞液外流而死亡,且在风沙活动剧烈地区植物的分布、生长繁衍及物种多样性受到抑制,导致土地荒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干旱荒漠区具有极强适应性、抗盐碱、耐旱、耐高温、生态幅宽、抗风固沙等优点的生态树种。常生长于盐碱地、沙荒地或渠路两旁,
燕麦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草产量高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研究燕麦对盐胁迫的生理及分子响应,将有助于揭示燕麦适应盐胁迫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燕麦的耐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永久195(耐盐材料)和709(盐敏感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3周龄燕麦幼苗在0.9%NaCl下处理0 h(CK)、6 h、24 h和72 h,比较分析了不同胁迫时间内燕麦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具有收益早、用途广、价值高及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树种、抗旱树种及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由于农林产业集约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花椒单一化种植的现象日趋广泛,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植物抗逆性下降、土壤化感自毒物质大量积累,也使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同时造成花
根系作为植物的重要功能器官,对提高干旱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DRO1(DEEPER ROOTING 1)作为深根抗旱的主效数量性状位点,近年来在拟南芥、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模式植物和作物中已进行了参与调控根系构型的深入研究,但目前关于马铃薯StDRO1基因的功能研究还鲜有报道。为了深入研究StDRO1与根系性状以及抗旱性是否关联,本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本研究以110份同源四倍体马铃薯为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演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来自不同环境选育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试验材料间抗寒性差异;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试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对DNA甲基化差异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进行BLAST序列比对,以期筛选得到形成抗寒性差异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
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