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改性沥青及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36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道路基础设施更加注重与环境生态和排水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城市道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通行,而是逐渐与使用环境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这无疑对道路材料性能与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孔沥青(PA)混合料作为一类特殊设计的混合料,具有高度连通的内部空隙,以及由粗集料相互接触和嵌挤形成的骨架-空隙结构,从而在安全、舒适和环保等方面获得诸多益处,是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理想辅助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PA混合料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经济、适用并与我国气候和交通相匹配的高黏改性沥青;另一方面,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不足,制约着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对6类热塑性弹性体、增黏剂及增塑剂的作用机理与性质的分析,系统开展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确定了4类适用的弹性体种类;引入多目标正交极差分析,揭示了不同材料组分及含量对高黏改性沥青6项主要技术指标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研制出3类性能良好的高黏改性沥青,并探究了其流变性、改性与老化机理。考虑老化、浸水和低温条件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作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了微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的形貌特征与纳观力学性质;改良附着力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尺度单一及复杂条件下3类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破坏规律;结合微观黏附机理与宏观破坏特征,优化了高黏改性沥青的组成设计。基于粒子干涉理论和堆积理论,对比研究了典型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和采用多级填充骨架密实及主骨架空隙填充方法进行分段设计的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利用离散元虚拟试验模拟了针、片状集料对矿料级配体积特征的作用规律;据此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细长比的针片状集料及含量对间断合成级配的贯入强度、空隙分布及集料接触特征的作用,探讨了PA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与针片状限值。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各类稳定性与耐久性试验方法对空隙率和试件尺寸的敏感程度与可靠性,研究了PA混合料的高温动态蠕变破坏和低温约束应力冻断特征;探究了不同混合料老化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PA混合料抵抗劈裂破坏与集料剥落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混合料老化对间接拉伸强度和疲劳寿命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典型改性沥青、工程纤维和填料对PA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分析了PA路面的常见病害与沥青性质及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技术方案对PA混合料常见病害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和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肩周炎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内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肩周炎患者,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1例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能力)量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肩关节活动能力数据;出院时统一发放护理质量调查量表,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数据.结果: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能力)量表数据两组干预前无差异(P>0.0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肝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对象为本院80例肝病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使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健康知识知晓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VS对照组:95.00%VS80.00%,健康知识治疗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加以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疗工作
目的:探析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病例共计50例入组,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等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建立系统性完善认知,提升护理满意度.
学位
目的:评估鼻息肉摘除术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8年7月-2020年于本院进行鼻息肉摘除术患者中选择158例作为观察样本,按照摸球法分成两组,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79例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间进行护理效果的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各自为,组间予以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鼻息肉摘除术患者中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促进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推广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小儿糖尿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划分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收的72例糖尿病患儿,观察组(n=36)实施人性化护理,对照组(n=36)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小儿糖尿病患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有助于患儿血糖指标改善,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ICU失禁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时段内收治的ICU患者共60例,依据抽签法纳入对照组(30例)、综合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综合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总满意度.结果:综合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10.00%、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40.00%、73.33%,组间数据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住院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有序施行,既可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霾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大气气溶胶上的生物组分(生物气溶胶)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广泛参与大气物理与化学过程,其存在为从大气微生物学角度诠释霾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与视角。因而,探究霾污染过程中大气生物气溶胶的响应及演化特征,不仅可以评估其健康效应,而且对全面深入认识灰霾空气污染的形成与来源,以及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霾污染时期生物气溶胶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措施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1月10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加用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传统护理,对比两组肺功能、生活质量等差异.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病率13.2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病率20.75%,两组LVEF、VC、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压力大,开展康复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关注.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00例进行数据分析,依据住院序号奇偶数分组,奇数1600例开展传统护理,偶数1600例开展优质护理.结果:护理后2组HAMA、HAMD评分较比护理前降低,偶数组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奇数组(P<0.05);偶数组患者于护理操作、健康宣教、护患关系等维度满意评分高于奇数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辅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