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三种海洋生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礁和红树林是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富含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其产生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寻找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成分,本文对采自我国南海海域的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sp,拟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和海绵Pericharax heteroraphis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以上三种海洋生物样品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7个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法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其中7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发现新化合物9个。  本论文利用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薄层色谱(TLC)、硅胶柱色谱(CC)、ODS柱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sp中分离得到了19个单体化合物(SAR1~ SAR19),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13个多羟基甾醇(SAR1~SAR13)、3个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SAR14~SAR16)、3神经酰胺类化合物(SAR17~SAR19)。其中SAR1~SAR3为新化合物。从拟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中共分离得到了51个化合物,鉴定了4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17个三萜类化合物(SP-1~SP-17)、1个植醇化合物(SP-18)、7个甾醇类化合物(SP-19~ SP-25)、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SP-26~ SP-27)、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SP-28)、4个木质素类化合物(SP-29~SP-32)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SP-33~ SP-37)、7个苯类衍生物(SP-39~SP-46)、1个鞣酸类化合物(SP-47),化合物(SP-1~4,SP-12)为新化合物,以上全部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从海绵Pericharax heteroraphis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包括5个咪唑类生物碱(PH-1~ PH-5),1个聚酮类化合物(PH-6),1个核苷类化合物(PH-7),除化合物 PH-2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海绵中获得。  对多羟基甾醇、三萜和木质素类化合物,采用MTT法和SRB法,在细胞水平对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从中筛选出了一系列抗肿瘤活性强的化合物(SAR1~ SAR11,SP-3~4,SP-9,SP-11,SP-14,SP-31),并对其进行了构效关系的探讨,首次发现多羟基甾醇结构中的11位乙酰基对K562和HL-60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是非常重要的药效团,11位上的羟基能够提高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的选择性;三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构效关系研究揭示了C-3位的肉桂酰基和C-2位的羟基为抗肿瘤活性的有效官能团;甲氧基对木质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取代位置对于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对多羟基甾醇、三萜和木质素类化合物首次进行了抗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测试。发现SAR4和SP-1具有很强的抗H1N1病毒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19.6mg/mL和28.4mg/mL;其中SAR4的活性要强于阳性药利巴韦林。  通过本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创新。  1.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的新颖结构,本论文共发现新化合物9个,包括3个多羟基甾醇类化合物(SAR1~SAR3)、5个三萜类化合物(SP-1~4,SP-12)、1个咪唑类生物碱(PH-5)。  2.发现了一批具有突出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构效关系的探讨,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为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
其他文献
1、丹参、大黄混合液及其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素的含量测定 目的:对丹参及丹参与大黄混合提取液(双利肝)中的有效成份进行了定量测定并且比较了混合前后含量的变化,同时考察了不同提取方法对丹参酮ⅡA、丹参素的影响。 方法:采用RP—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丹参素以甲醇—0.5%醋酸(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nm;丹
珊瑚是热带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之一。它的表面光滑干净,没有其他物体的附着,因而推测其自身或者是共附生的微生物能够产生化学防御物质,以此来抵抗恶劣的海洋环境。这些具有化学生态学活性的化合物往往具有良好的药理学活性,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南海海域的一种花柳珊瑚及两株柳珊瑚来源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方法,通过活性追踪,分离、鉴定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该文对中药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并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该文从泽泻块茎中分离出三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
当你在逛超市或商场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女性经常会在健康食品区出没,而男性往往会出没在零食、油炸食品等食品区。例如,如果将一盒果味酸奶和一盘炸鸡放在一起,大多数的女性会倾向于前者,而大多数男性会选择后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真的是男女的天性使然?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商家的营销策略左右了我们潜意识中的食物偏好,针对特定性别的食品营销可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对食
联苯双酯(4,4’-二甲氧基-5,6,5’,6’-二(亚甲二氧基)联苯-2,2’-二羧酸二甲酯,简称γ-DDB)是在研究中药五味子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药,虽本身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活性很高,是一类有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它能减轻由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肝损伤,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mic transaminase,GPT)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现象是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引入“鲶鱼效应”.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鲶鱼效应”应用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这三方面,“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属、准确和灵敏的分析方法是其研究的基础。本文首次建立了测定血浆中阿德福韦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并应用此方法对阿德福韦地匹福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血浆中阿德福韦浓度的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建立了简便、灵敏、专属的LC/MS/MS法,测定动物血浆中阿德福韦的浓度。以9-(3-膦酸甲氧
汉黄芩素是从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中提取出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广泛用于治疗发热、咳嗽、发炎等症,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
本文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盐酸环丙沙星脂质体以期提高药物靶向性,降低刺激性和毒副作用,并探索用PEG包衣的途径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改善药物的体内分布。 建立了阳离子交换树脂—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脂质体包封率的方法,此法可消除磷脂对药物含量测定的干扰,简便,可行。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孵化温度、孵化时间、硫酸铵浓度及药脂比(药物/磷脂)对包封率的影响,确定...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青岛港看望许振超和码头工人,作者敏锐地把握住这一难得的采访机遇,并采写成长消息《“我也要向振超同志学习”》,完整呈现了温家宝总理对“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