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与反抗——民族视野中的上海战事银幕(1924-1932)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代的中国波澜不断,从1924年的江浙大战到1926年的北伐战争再到1932年的淞沪战争,这些对内对外的战争与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反抗有着紧密的关联。战火频仍,确属国家多难之秋,但炮火硝烟同样见证了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反抗。同期,电影在上海获得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并且很快成长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和社会实践。与当时的乱世风云对应的是,这一时期的上海银幕上涌现出一股战事影片的潮流。炮火声中,国制战事影片初步生成,但受到经济实力及政治时局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可以依靠,国制战事片最终只能作为国制影业中的一段插曲存在。反倒是以好莱坞战事片为代表的国外战事片恰巧在此时大量输入上海,它们和国制战事影片一起将炮火连天、硝烟匝地的战地之景呈现在上海银幕上,成为政局变迁战火纷起的时代写照。  饱受内乱外侮的中国民众,既通过制作自己的战事影片,直接传达对战争的态度和对民族国家的期望,同时希望能从国外的战事影片中找到救赎民族与自我的经验。这些影片因此成为国人投射自我民族国家意识的“镜”与“鉴”,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内战影片成为国人“南北统一的先资”,德国战争影片中呈现出的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成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殷鉴。1926年的北伐战争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民族国家终于统一与重建。同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名义,从北伐之前的和平统一到北伐时期的以战争求统一,战与非战的社会思潮几度更替。银幕上的战事影片在强大的社会文化在场的裹挟下,也随着政治时局中社会语境的变更而改变。尤其国外的战事影片从影片译名到广告宣传,处处可见“时势”的影响,改写与有意的误读成为填补影片事实与现实语境落差的有效策略。直至1931年“九·一八”之后,民族危亡的现实终于压倒了世界大同的非战幻想。唤醒民众反抗外敌成为中国电影人和民间大众的一致选择,国制战事影片再次兴起。但在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压制下,国制战事影片再次被现实压制,迅速落潮。当炮火声中民族国家的唤醒与反抗已经成为共识时,人们已不再需要从镜与鉴中认知自我,国外战事影片成为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受到了国人的攻击,1933年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宣布禁映不合时宜的非战影片,以左翼电影人为代表的民间力量也对这些影片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曾经作为“镜”与“鉴”的国外战事影片至此已彻底失去了在当时中国存在的话语合法性。上海银幕上这股战事影片的浪潮亦因此渐渐平息。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视觉影像已经成为当今主导性、覆盖性的文化景观。在读图时代,插图设计已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意义,它已经超越提供视觉上的愉悦这
在批量加工图1所示的铸铁套9时,为了满足铸铁套外圆表面粗糙度Ra0.8μm的要求,过去通常采用磨削工艺,但加工效率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滚压工具,在车床上对
本文的研究范畴将对准初登中国影坛的第一代女明星们。从出现在长故事片《阎瑞生》中的第一个女性形象——妓女王彩莲,到1926年电影皇后选举对中国电影女明星的群体性命名,电影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相应增加,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艺术设计教育取得可喜的成绩同
期刊
电视法制节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视重要的节目类型,由于其具有显著性、新奇性、重要性、曲折性等特性而深受观众的喜爱。电视法制节目在满足观众及时了解社会
期刊
今年春节,有许许多多亮点,最有光彩的当属各级领导干部的亲民之举。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是同贵州贫困地区布依族的村民共度的,温家宝总理是和河南上蔡县艾滋病患者的遗孤
同样作为传播和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把看电视和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电视读书节目,既为电视栏目开辟了新的内容园地,又为电视观众塑造了读书氛围,虽然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