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图像叙事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huan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绘画的叙事功能,张彦远《叙画之源流》这样论述:“纪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汉代画像石依礼教而寓象征,以直观可感的视觉符号隐喻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文化内涵,是大汉王朝恢弘磅礴之人文精神的缩影。近年来,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图像转向”思潮重新激发了汉画研究者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兴趣,人们愈发关注图像本身“可见的思想”,如此,空间维度的汉画图像叙事研究便进入学者视野。不同于文本叙事的线性表达,汉画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浓缩的艺术,是“以画面构图的形式为载体并能够被视觉所感知的叙述形式”。它通过线条、色彩、立体造像等手段将原本停留在抽象知觉层面的、为人熟知的传世经典片段视觉化,并参照宇宙图式将不同主题的图像进行组织布局,重构了一个意义流动的、如网状编织物一般复杂的场域,并在这个动态场域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和人的终极对话。纵观400年间的汉代文明,深藏于地、岿然而立的画像石墓无一不是以广阔的时空架构为背景,讲述着同一个关于生命转化的宏大课题。本文以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四川等地共计6500余幅汉画像石为研究对象,以图文对比为基础,以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画像史料为个案,在延续图像学自身理论特征、理论模式的同时,与叙事学、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等研究方法相关联,分别揭示单元图像叙事的基本学理、复合图像叙事的并置特征以及墓葬整体叙述的空间筑构,从而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研究框架,并尝试在历史与逻辑的交汇点上将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层面。全文共有七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及创新点。第一章重点阐释汉代厚葬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封建伦理为本体的思想体系和以“灵魂不灭”为逻辑前提的形而上学的生死观是两汉时期“埋葬僭侈”的根本原因。第二章从葬制的角度出发,对商周以来陵寝、宗庙制度的发展演变做历时性梳理,分析汉画像石墓滥觞于西汉、极盛于东汉的外部原因。“墓庙合一”的政策推动辅之以不断升级的社会生产力,最终致使仿制居室而起的地下墓室不断扩大。这一过程中,汉画像石亦从平面装饰演化为具有叙述性特征的空间艺术,多样的主题最终在地下世界筑构了一个包揽天界、仙境、幸福家园三重界域的微型宇宙。第三章从“语—图”互文关系的视角阐述早期中国艺术实践中图与文的“动态关系”,即图像对文本的模仿,例如汉画像石中大量刻绘的历史故事之文学母题;以及文本对图像的描摹,例如《张公神碑歌》、《鲁灵光殿赋》等图像描述性文学的创作实践,通过“语词叙述”和“图像叙述”的比较说明汉画绝不限于辅助文字文献或“图说历史”,“而是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隐藏了历史、价值和观念。”汉画像石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艺术,其图像叙事的本质属性是“空间叙事”。若对这一空间进行解剖,依照叙事层次可将汉画分为三种类型,即单元图像叙述、复合图像叙述以及整体空间叙述。在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将针对不同图像类型,各举数例,分别从汉画图像的叙事形态、叙事模式等角度着手,尝试解读特定文化背景下汉画图像叙事的发生机制。第四章以汉画“完璧归赵”为个案,探讨单元图像叙事的基本学理。从目前已整理的汉画来看,许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汉画,“绝大多数都已有文本语言的现成品”。以“完璧归赵”图为例,通过对图像与文本两种不同叙述形态的比较分析,能够发现汉画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即对文本情节中“最富孕育性顷刻”的定格给观者带来了“兴会神到”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图像构图又不完全拘泥于格套,个中细节的增删更易,所呈现的是汉代工匠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自主性,彰显出其对图像叙事功能的探索。第五章以门楣石“车马出行”图为例,重点分析由若干场景并置而成的复合性图像,如何通过经营位置将相互独立的各个场景综合并置在一个或几个连续的画幅中,通过艺术要素间的类比关系获得构图意义上的联结,从而形成艺术表现上的模块化特点以及叙事表达上的累加式特征。第六章以沂南北寨汉墓为例,站在关联整体图像叙述的高度,全面审视从空间思维出发的空间叙事在墓葬整体叙事中的运用。结语部分从汉画诠释、图像学、叙事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汉画图像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从汉画解读层面来看,图像叙事研究是对汉画诠释的进一步深化。从图像学本质而言,图像叙事研究是对语图关系的重思。从叙述学来观察,图像叙事是叙事学理论自身的扩容。概而言之,空间维度的图像叙事研究作为汉画研究的新路径,突破了传统的汉画研究范式而将汉画解读推向更深的层面,同时亦打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单一模式,扩展了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阵地。
其他文献
“书香校园”活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一个着力点,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活动主题的思想性,注重参与主体的协同性,发挥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可通过“情景式阅读”“引领式阅读”“数字化阅读”“实践式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讲好中国故事能力。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定,同时对资本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资本市场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需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如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行为进行有效识别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语义分析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中,包括股市价值投资、
在长达8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改革创新始终贯穿,成为新华书店最鲜明主题。当前,新华书店无论是外部宏观环境、国家政策,还是内部经营环境、组织形式、产品形态等方面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长尾理论”“价值链理论”等,全面回顾新华书店的发展历程,认识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审视新华书店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是一个增长迅速的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发达国家中儿童患病数目也在增加。NAFLD组织学疾病谱包括从简单的脂肪变性(NAFL)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NAFL主要是肝脏脂肪变性但并不伴随炎症出现,而NASH则表现为肝脏中脂质堆积,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肝功能损伤等。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生活
本研究以仪式传播、社会整合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在妈祖文化发展的社会语境变迁中,以贤良港妈祖文化中人的个体交往与群体互动为两类考察对象,从个体、群体、社会等三个层面,祭祀空间、认同空间、媒介空间、生活空间等四个领域探究妈祖文化仪式传播中所呈现的离散与整合现象。从仪式传播视角考察贤良港妈祖文化,发现不同的仪式形塑了不同的妈祖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意义。本研究提炼了贤良港妈祖文化的
地壳密度结构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提供了理解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关键信息,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主要依赖于岩石圈的热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信息,其空间变化特征反应了在长期地质载荷作用下岩石圈的响应,代表了岩石圈的流变结构,具有表征岩石圈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综合研究地壳的密度结构和岩石圈强度两个物理参数,可以增强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气候问题格外凸显,尤其是在夏热天气下,日趋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利用城市冷岛降低周边温度,是应对热岛威胁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各类水体湿地是城市冷岛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热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充分了解城市水体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水体景观冷岛效应的有效保护以
外国投资有利于全球经济,同时也有利于投资方和受益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外国投资视为国家发展的必须手段。因此,这些国家也对外国投资保持开放的态度。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更快地完成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措施以及投资法案。这也催生出了各类投资保护协议。但是,这些国家似乎并不具备对发展的清晰认识。它们片面地认为发展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但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发展包括的内容很广
现代社会中消耗性、破坏性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让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伦理学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道德的理论支撑;国家公园是重要的环境保护实践,是国际上通行的、能较好地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保护地管理方式。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处于试点建设阶段;国际先进经验对中国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要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域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政府及社会投资的重要领域,各类建设需求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对乡村空间进行深入认知与研究。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又对乡村空间规划变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编制要求。乡村地域随着自身的不断深化发展,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内生需求愈发强烈。将“三生”空间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