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iRNAs与食管癌放疗抵抗 2、TNFa-FOXC2通过调节FA2H介导的脂代谢促进食管癌转移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液体活检具有迅速、损伤小等优点,可用于肿瘤早期筛查,动态监测疗效及预测肿瘤复发;循环细胞游离microRNAs(miRNAs)和循环外泌体都是液体活检分析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miRNAs参与DNA损伤反应且miRNAs表达具有肿瘤组织及病理类型特异性。为了确定与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的miRNAs,我们模拟临床治疗方案,采用低剂量累计照射的方式成功建立食管癌耐放射细胞模型;借助miRNAs芯片表达谱分析,确定一系列差异表达的miRNAs(GSE124784),并发现其中多个miRNAs可以分泌到血液,其中miR-339-5p(miR339)、miR-181a-2-3p(miR181a)在食管癌耐放射细胞中显著下调,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确定miR339、miR181a是否与食管癌放疗疗效及预后相关,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食管癌患者血液标本中miR339和miR181a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对放疗更为敏感,且miR339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预后更好。在组织中,miR339在T3/T4期患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期患者,且miR339低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MiRNAs已逐步成为新型药物研发的热点,但药物的靶向递送是限制miRNA药物研发的瓶颈。因此,我们设计了多重增敏的纳米系统GDY-CeO2-miR181a-PEG-iRGD(nano-miR181a)来增加miR181a的稳定性;借助iRGD修饰纳米颗粒实现靶向递送miR181a到达肿瘤组织;GDY-CeO2纳米颗粒可以改善肿瘤组织乏氧,促进DNA损伤,增强食管癌放疗疗效。在食管癌皮下移植瘤和PDX模型中,nano-miR181a可以增强放疗疗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最后,我们深入阐述了 miR181a促进放疗敏感性的机制,通过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miR181a可以通过抑制下游靶基因RAD17表达,促进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影响放疗敏感性。综上所述,针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我们从食管癌疗效预测和提高放疗疗效两方面探讨了 miRNAs在食管癌放疗中的作用及机制;发现miR339和miR181a可以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及预后,有望作为放疗疗效预测的标志物,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Nano-miR181a递送系统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模式。肿瘤转移和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肿瘤的转移。由于食管癌具有治疗耐受、局灶复发或远端转移的特性,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己发生远端转移。因此,针对转移性食管癌,了解其转移能力增强的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代谢重编程,尤其是脂代谢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肿瘤的进展。脂代谢不但与能量代谢和胞膜构成相关,还可以作为重要信号传导分子,改变细胞信号通路以及基因表达模式。已有诸多研究表明脂代谢作为抑制肿瘤转移的新研究靶点,对新的抗转移药物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肺是食管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免疫缺陷小鼠筛选得到了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细胞亚群(K30LM3、K450LM2)。通过对高转移细胞系和亲本细胞系进行转录组水平的测序(RNA-seq)分析,发现高转移细胞系的形成与细胞粘附能力降低、运动和迁移能力增强以及代谢相关通路的改变密切相关。目前对食管癌代谢与转移之间的相关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中代谢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筛选后,选择FA2H(Fatty acid 2-hydroxylase)作为后续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了FA2H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转移,随后根据实验结果推测FA2H很可能受转录激活因子的调控。因此,我们对差异表达基因中转录相关的基因逐一进行功能验证,找到了在高转移细胞系中也显著高表达的转录因子相关基因F0XC2(ForkheadboxC2),且FOXC2与FA2H的启动子区有预测的结合位点。ChIP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FOXC2可以通过与FA2H启动子区的结合来促进FA2H的表达。通过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F0XC2可以通过促进FA2H的表达进而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转移。在临床标本中,FOXC2和FA2H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由于RNA-seq结果显示高转移细胞系中有细胞因子TNFct相关基因的富集,因此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细胞因子TNFa在肿瘤高转移细胞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TNFa可以促进F0XC2和FA2H表达的增加进而促进食管癌细胞转移。由于FA2H作为一种能编码催化2-羟基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在鞘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宄在食管癌中,FA2H是如何通过影响代谢途径进而影响食管癌细胞转移,我们对稳定敲降FA2H的K30LM3细胞和对照细胞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分析在敲降FA2H前后K30LM3细胞中各类脂质分子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来初步探究FA2H对脂代谢的影响。我们发现神经酰胺类分子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含量在敲降FA2H后显著升高,且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加入不但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转移,还可以逆转TNFot促转移的效果。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TNFct可以通过促进转录因子FOXC2和与FOXC2直接互作的FA2H的表达来促进转移。而FA2H作为鞘脂类代谢中的重要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神经酰胺类分子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含量来促进转移。更为重要的是,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加入可用于抑制食管癌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其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过多、以及生育力下降,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关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依旧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致死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医疗在不断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肿瘤存在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使得胃癌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不及30%。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亚型,其与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息息相关。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使得肿瘤细胞群体呈现出干性特征,促使肿瘤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将胃癌细胞系SNU1
背景和目的: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佳、预后差。目前,通过整合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食管交界处癌遗传学特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有效治疗靶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对89例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癌与配对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 124个拷贝数扩增并高表达的基因。随后通过基于siRNA文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出影响肿瘤增殖能力最显著的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病率逐渐增长,但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1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虽然胰腺癌化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其疗效仍不理想,有效率也仅约为40%。PDAC患者急需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1(programmend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排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我国是ESCC的高发区,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排全国癌症的第四位。由于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方法,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可特异性地诱导食管上皮发生癌变,利用NMBzA构建的大鼠食管癌模型是ESC
第一部分题目:疗前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基于双中心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了 839例来自两个独立医疗机构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数据。其中,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的459例患者定义为训练队列,将中山大学肿瘤防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主要病因来源心房结构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异常以及心房电生理异常。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在维持心房行使其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改变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mRNA测序系统性筛选出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并在心
研究目的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行动号召,并着手研究制定《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消除宫颈癌是否具有可行性,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沿着最优的路径实现消除目标是WHO和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议题。本论文将以中国为例,研究预算优化策略和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建立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并分析其公共卫生效果和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流行病学模型模拟的研究设计,建立
研究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pocalcitonin,PCT)血清浓度预测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um,GNB)脓毒症的准确性,并探讨PCT鉴别不同细菌和不同部位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患者资料,以进行血培养当天的最差参数计算序贯器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6大驱动因素。在欧洲和亚洲,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所有食管癌患者中占比90%,成为该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是一线治疗常选择的化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癌患者,伊立替康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后续治疗中优先推荐的细胞毒类化疗药。本研究是一项一期临床研究,主要探索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脂质体包裹的伊立替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