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

来源 :海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脑损伤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患者是否有促醒效果,使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从中获益,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无痛、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纳入16例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此次研究收集了16例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肯尼迪昏迷评分量表(CRS-R量表)评估意识状况及行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估脑功能情况,对照组给予常规促醒康复疗法(药物治疗、语言、声乐及光刺激,针灸、推拿、运动疗法及高压氧治疗),疗程为3周。试验组给予常规促醒康复疗法(药物治疗、语言、声乐及光刺激,针灸、推拿、运动疗法及高压氧治疗)的同时行低频(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定位在超兴奋额叶皮质区,每次刺激时间30min,疗程共3周,每周治疗5次,对比两组患者意识水平情况及脑功能情况。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RS-R量表试验组CRS-R量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RSR量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试验组跟对照组相比,试验组8例患者中,6例患者意识水平提高,对照组8例患者中,1例患者意识水平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组间及GCS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意识水平改善不明显。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1两组组内及组间潜伏期比较:试验组有6例患者左右侧BAEP中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脑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左侧及右侧BAEP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功能改善不明显。3.2两组组内及组间峰间期比较:试验组有6例患者左右侧BAEP的Ⅰ-Ⅲ波峰间期、Ⅲ-Ⅴ波峰间期、Ⅰ-Ⅴ波峰间期较治疗前缩短,脑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左侧及右侧BAEP的Ⅰ-Ⅲ波峰间期、Ⅲ-Ⅴ波峰间期、Ⅰ-Ⅴ波峰间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功能改善不明显。4.经颅多普勒4.1两组组内及组间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试验组使用常规促醒康复疗法及rTMS治疗后,6例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脑血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改善不明显。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康复疗法治疗后,1例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改善不明显。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实验组左右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增加更明显,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脑血流改变不明显。4.2两组组内及组间阻力指数(PI)比较:左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左右椎动脉阻力指数、基底动脉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未见明显狭窄。5.脑电图试验组病人治疗后脑电图中δ波及θ波较治疗前减少,波幅下降,α波稍增加,波幅增大,对照组脑电图δ波及θ波的波幅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很少有α波的出现。结论1.rTMS是一项有效、安全的临床方法,可以用来治疗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2.rTMS能够调节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大脑功能,具有促醒作用。3.脑电图能够监测癫痫发作,同时客观地反应大脑功能状态。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一定程度客观地反映治疗前后脑功能的变化。5.经颅多普勒可以作为监测脑血流的一项指标,同时可以反映血管顺应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在MPP+(1-甲基-4-苯基吡啶)诱导的帕金森炎症细胞模型中,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 B)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丁酸钠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是否与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有关。方法:1.使用MPP+在BV2小胶质细胞上制备帕金森炎症细胞模型,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MPP+和丁酸钠处理24h后对BV2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实验浓度。2.
目的:创伤相关导致的神经损伤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压力。在所有外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占到2.8%左右。尽管周围神经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很难达到功能上的完全恢复,尤其是较长的神经损伤和近端神经缺损。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上治疗方法繁多,但功能恢复效果并不理想,修复材料价格昂贵、风险性较大。为此,本研究拟利用BBC联合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EXO)修复大鼠坐骨神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鼠中脑黑质部位注射TBK-1基因过表达载体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探究TBK-1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为寻找治疗帕金森病的靶向药物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8只,分四组(n=12):(1)空白组(contr ol group);(2)PD模型组(Rot group);(3)腺相关病
目的:通过观察中国汉族人群中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PI3K水平,以及对PI3K基因rs3730087、rs3730088、rs3730089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析,进一步评估PI3K与PD关系,为寻找PD的可能生物标志物、病情随访以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PD组及对照组血清PI3K水平,并分别从PD患者的临床表型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观察血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后癫痫(post-ischemic stroke epilepsy,PISE)发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SeLECT量表与PSEiCARe量表预测PISE的发生的价值进行评价及对比,确定更适合该类患者的预测量表,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PISE的早期识别能力,以便合理及高效管理卒中患者。方法:对卒中登记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缺
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人血清RIPK1和IL-1β、IL-6、TNF-α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对PD的诊断参考价值;探讨PD患者血清RIPK1和血清炎症因子与P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80例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按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
第一部分SPARCL1和Integrinβ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及致痫大鼠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目的:癫痫的特征在于癫痫发作的反复发生,这是脑中异常放电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SPARCL1和Integrinβ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蛋白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在Li Cl-PILO诱导癫痫大鼠及PTZ致痫大鼠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以初步探讨SPARCL1和Integrinβ1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
目的:明确SPARC和SPARCL-1在谷氨酸(Glu)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水平;阐明SPARC和SPARCL-1通过调控自噬对Glu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海马神经元Glu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olt和免疫荧光检测SPARC、SPARCL-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p-mTOR/mTOR及p-AKT/AKT)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究海南省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进行横断面相关性研究,纳入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专科门诊及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78例海南省成人癫痫患者,使用癫痫登记表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及临床资料,同时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完成五项关于患者健康和心理状况的内容:简明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BDNF成熟体mBDNF和前体pro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0-200uM浓度的6-OHDA作用不同时间,诱导损伤PC12细胞,之后通过CCK-8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筛选细胞造模的最佳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6-O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