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有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直接引发情绪体验的能力,而负性效价的悲伤情绪是音乐重要的表达内容。以悲伤情绪为主要表达内容的悲伤音乐一般能够诱发听者一定强度的悲伤情绪,与生活中让人回避的悲伤体验不同,人们往往被悲伤音乐所吸引,享受悲伤而潸然泪下的感觉。从表达到体验,从编码到解码,音乐中的音乐因素与个体因素同时作用着听者的情绪强度体验。以往研究显示音乐属性(音高、音色、音强、旋律轮廓、节奏类型等)的变化直接引起着音乐体验情绪强度变化,从音乐欣赏中的“客体角度”考虑,听众的个体因素——音乐经验(是否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文化经验和人格特质有关影响着音乐体验的情绪强度。本研究从音乐因素的速度和音高两个角度出发,探究音高与速度变化对悲伤音乐情绪强度的影响,同时将个体因素的音乐经验、文化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纳入研究范围,重点聚焦反刍与反思、共情、三种对悲伤音乐有着独特偏好的人格特质,探究这些人格特质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相关性。反刍(rumination)表现为不知觉地陷入消极想法之中,反思(Reflectiveness)是一种类似反刍的不停反省和检查自我的行为,与反刍不同的是反思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特质,具有反刍特质或反思特质的人会被负性效价的悲伤音乐中所吸引。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个人体验与另一个人相匹配的情绪的能力。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究速度,音高对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作用,实验二讨论个体因素(音乐经验、文化经验和人格特质)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的同时,考察了音乐因素(音高、速度)与个体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预实验筛选正式实验材料。初选中西方音乐十六首音乐乐曲(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各占一半),对其音高以及速度变量进行操控,分类出慢速稍快高音、慢速稍快低音、慢速稍慢高音、慢速稍快低音4种类型,共64个片段,在保证悦耳度的情况下,其中慢速稍快音乐速度统一为1分钟60拍,慢速稍慢音乐速度统一为1分钟46拍,为排除调性因素干扰,高音皆为低音的高八度转位,并且对高音、低音旋律的音高范围和音程距离进行了一定的筛选控制,不会出现极低的低音和刺耳的高音,旋律轮廓总体平和,排除了大跳的现象。让音乐专业被试与非音乐专业被试综合筛选出被试能够体验到悲伤情绪且唤醒度(情绪体验强度)较高的八首歌曲(中国音乐4首,外国音乐4首),共32个音乐片段,用于正式实验。实验一采用2*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运用预实验筛选出来的材料,探讨不同速度、不同音高的悲伤音乐对悲伤情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音悲伤音乐比高音悲伤音乐诱发被试更强的悲伤情绪体验。(2)速度和音高共同影响悲伤音乐诱发悲伤情绪体验的强度。慢速稍慢低音音乐比慢速稍慢高音乐诱发被试更强的悲伤情绪体验水平。在实验二中主要以个体因素为因变量,研究中西方音乐材料或者个体音乐学习经验在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上是否有差异,以及探求音乐经验或者文化经验可能与音乐因素(音高、速度)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采用了简单实验设计考察人格特质特别是有偏好悲伤音乐倾向的人格特质对悲伤音乐的情绪体验强度影响。以预实验筛选的材料作为实验材料,结果显示:(1)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被试体验悲伤音乐诱发的情绪强度不一样,音乐专业被试唤醒度更高。(2)西方音乐引发的悲伤情绪边缘显著于中国音乐。(3)共情、反刍、反思三类人格特质与悲伤音乐唤起的情绪强度呈正相关关系。(4)在三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中,反思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有边缘相关关系,共情子维度观点采择与想象与悲伤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发现悲伤音乐体验的情绪强度受到音高与速度变化影响,慢速稍慢低音音乐能够最大程度上诱发高强度的悲伤情绪,同时情绪强度体验也受到音乐经验、文化经验以及人格特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