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基催化剂在乙酰丙酸氢解和脂肪酸脱羧中的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计算化学领域已经可以精确地计算一些化学结构并与实验数据相吻合,在某些方面还能预测化学反应结果。在目前的金属催化剂研究中,通常使用各类表征方法来确定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形貌特征,继而对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做出解释,并且得出相应的催化机理。但在从原子层面来解释催化剂与反应底物之间的电子传递和结构变化却稍显不足。计算化学一方面可以验证已有的实验数据,从微观层面来解释实验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吸附能,反应能垒,振动频率等数据,来预测实验现象,用化学计算来替代化学实验。在此,我们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Co-Re和Ni-Re两种双金属催化剂,分别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制备γ-戊内酯和油酸加氢脱氧制备长链烷烃,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双金属优异的催化性能作出诠释。本文首先制备了 Co-Re双金属催化剂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制备γ-戊内酯。结果表明,使用1 wt%Co0.5-Re0.5/TiO2催化剂,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在180℃,1.5 MPa氢气压力下反应4 h,乙酰丙酸可以完全转化,y-戊内酯收率为99.3%。根据XPS分析,在该催化剂中Co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而Re主要以ReO2形式存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乙酰丙酸和氢原子在Co和ReO2晶面上的吸附能以及氢分子在两种晶面上的解离能。乙酰丙酸和氢原子更倾向于吸附在ReO2晶面上,吸附能分别是-0.878 eV和-0.725 eV。氢分子更倾向于在Co晶面上解离,其解离能为0.038 eV。结合实验数据,该催化剂较好的催化活性归功于ReO2对氢原子和乙酰丙酸较强的选择性吸附能力,以及Co对氢分子高效的解离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其他氢源(甲醇,异丙醇,甲酸,甲醛,水合肼,硅氢)对乙酰丙酸催化转移氢化(CTH)制备γ-戊内酯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使用1 wt%Co0.5-Re0.5/TiO2催化剂下,当反应温度为180℃C,反应时间为4h,乙酰丙酸,甲酸,三乙胺摩尔比为1:4:4,催化剂用量为0.1 g时,乙酰丙酸的转化率为95.1%,γ-戊内酯的收率为94.1%。其次制备了 Ni-Re双金属催化剂用于油酸加氢脱氧制备长链烷烃。结果表明:使用1 wt%Ni0.8-Re0.2/NMC催化剂,以异丙醇为溶剂和氢源,在330℃下反应2 h,油酸可以完全转化,十七烷的收率为84.7%,十八烷的收率为9.9%。根据XPS分析,在该催化剂中,Ni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而Re主要以ReO2形式存在。通过对不同吸附情况下吸附能的计算,油酸的模型物丁酸更倾向于吸附在ReO2晶面,其吸附能为-1.121 eV,这使得催化剂Re/NMC对油酸的转化率比Ni/NMC高。通过对异丙醇的解离过程计算,异丙醇在Ni晶面上倾向于先离去α碳上的氢原子,随后离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在ReO2晶面上解离过程为先离去羟基上的氢原子,随后离去α碳上的氢原子。通过对丁酸在Ni晶面上的脱氧过程模拟,发现丁酸更倾向于通过脱羰路径脱去氧原子。其反应顺序为C3H7COOH→C3H7COO·→C3H7CO·→C3H7·,速率控制步骤为丁酸盐基团脱去一个氧原子。综上所述,Ni-Re双金属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性能归结于较高的油酸吸附能力以及适当的氢离子浓度;对十七烷较高的选择性归结于脱羰路径较低的反应活化能。
其他文献
头部姿态能够反映人脸的重要信息,包括人脸的朝向、眼睛注视的方向,甚至是人的思维意识。头部姿态估计有多种解释,粗略地说,头部姿态估计可以看作在几个离散的方向(例如,正面和左侧/右侧轮廓视图)中识别头部的角度。精细的说,头部姿态估计可以看作连续的跨越多个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F)的角度测量。在本文的研究中,头部姿态估计是指从单幅图像中推测人类头部定位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一系列
水下生产系统受天气影响小,可靠性强,成为深水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模式。水下生产系统需要经过准确的安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对水下生产系统安装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及运
油品中硫/氮化合物的高效脱除对于生产高品质油品及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开发清洁、高效的硫/氮化合物深度脱除技术极具挑战。利用阴离子柱撑杂化多孔材料结构可调、孔道表面富含氢键位点等特点,本文设计制备了多种阴离子柱撑杂化多孔材料作为吸附剂,用于分离模拟油品中难脱除的芳香性有机硫化物与氮化物,研究其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为新型脱硫脱氮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改变阴离子、金属离子以及有机配体的种类,
硅材料具有超高的嵌锂容量,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硅负极材料中的离子输运是影响其倍率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研究了界面和微结构两大因素对锂-硅合金中的锂离子输运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了硅负极材料中的离子输运机理。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锂离子在硅-石墨烯复合体系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扩散性质。迁移势垒的计算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包覆可以有效降低锂离子在碳
拓扑优化技术,旨在给定的设计域内寻求一定数量材料的最佳分布,其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明并且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为了得到性能最佳的结构,多层多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得到了广泛关注,比如说加强筋结构以及多类型组合结构。针对这些问题,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隐式拓扑优化框架没有办法直接提取最优结构对应的几何信息,且具有设计变量个数严重依赖于有限元分析网格个数、计算量较大等问题,所
飞秒脉冲激光由于其脉冲持续时间短、峰值功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常需要具有特定形状的飞秒脉冲,例如飞秒双脉冲序列,因此需要对激光器出来的飞秒脉冲进行整形。整形后脉冲间隔和分布都可独立调控的飞秒双脉冲在泵浦-探测、飞秒微加工、量子相干控制、化学反应解读、超短脉冲测量等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本文基于Kogelnik耦合波理
对于Ac重子强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低能态(S波和P波)的∧c的性质在理论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释,它们的量子数基本上已经确立。近几年来,实验上发现了更多的高激发态的∧c,这就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高激发态∧c的量子数的确立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实验限制,这些高激发态的量子数并没有明确的测量。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确立它们的量子数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这些重子态,还可以理解重子的内部结构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方法,在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石油钻采地层模拟中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相似模拟砂型的制
多孔材料是一类由闭合或者相通的孔道构成的材料,常见的多孔材料有二氧化硅、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等等。近年来,多孔材料的功能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类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由于其微创、无耐药性等优点在20世纪末开始快速发展起来。酞菁类光敏剂是一类高效的光敏剂,但酞菁存在容易聚集导致光动力活性下降甚至消失的问题。构建基于酞菁的多孔材料,利用多
无线网络由于具有成本低、部署灵活、覆盖范围广、支持移动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当前时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已经应用于无线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