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跨国公司已经走向成熟,而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中小企业该如何顺应全球化潮流并走向国际化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两个阶段。西方关于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有不完备市场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折衷理论等,尽管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但它们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而言,难以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产生和发展给予明确解释。按照邓宁折衷理论,只有同时具备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优势才可能出现对外投资(OLI)模式,但是,中小企业的资源拥有量有限,缺少国际化发展经验,也没有科学的决策体系支持,内部决策大多凭借直觉而非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同时具备上述优势。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国际化竞争能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1、政府政策支持(宏观角度):健全法律、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等;2、中小企业自身(微观角度):尽快转变观念,抓紧创新改革,进行人才培训,尤其强调中小企业要不断扩大规模,积极造就强势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经营战略调整,主动组建或加入大企业集团。然而,在强调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从中观网络层面探讨推动其国际化发展,理论界研究得很少。 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内外部的知识网络视角考察中小企业国际化。论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知识的角色——中小企业国际化是创造、获取、运用国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知识构成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来源。探讨国际环境下组织学习的特点、途径和对国际化的作用。进而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加速的现象,基于不同的知识基础,抽象出传统型、Born Global型和重生型三种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论文分